新一轮“市场换技术”或将在新能源领域重演


    在国家即将出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草案中提出,新建车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整车控制系统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的合资企业需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知识产权,中方股比不得低于51%。此外,中国计划在10年内形成3至5家新能源汽车整车骨干企业,形成2至3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骨干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80%以上。

 

    据此,《华尔街日报》分析,外国汽车制造商要进入中国的电动车市场,可能不得不与中国公司分享电动车技术了。工信部的方案可能要求外国汽车厂商与中国公司组成合资企业,且中国公司必须具有控股权。尽管国际汽车制造商担心中国将采用政策来控制其知识产权,但一些有远见的外资汽车制造商正在推进电动车的引进及合资企业建设。

 

    的确,日产汽车戈恩9月20日曾公开表示,公司正在与中国市场合作伙伴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共享日产汽车部分尖端电动车技术进行商谈,考虑将电动车技术转移至双方在中国的合资业务,这其中包括尖端的锂离子电池专业技术。这两家公司正计划联手在中国生产及销售日产Leaf电动车。

 

    同时,日产汽车驻中国的高级管理人士中村公泰也表示,公司正在等待中国政府最终确定其10年期计划。无论该计划最终的内容和形式如何,公司都会坚持在中国的技术共享。公司将在最终公布的法定框架内制定出技术转移的具体方式。

 

    早在今年初,戴姆勒公司与中国比亚迪公司在中国南方深圳市组建了合资企业生产电动车,双方各占50%的股份,拟于2013年生产出第一辆电动车。2009年比亚迪还与大众公司签订协议开发电动车和车用电池。同时,通用汽车公司与中方上汽集团的合资企业也正在开发适用于中国市场的电动车原型。


    但紧随政策做出调整的,目前尚只有日产一家进行了明确表态,这或将开启新能源技术共享的先河。而以通用为代表的跨国车企此前刚对进口电动车无法享受政策补贴进行过抱怨。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日产此举无疑将为其电动车大规模获取中国市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将开启新能源汽车领域“市场换技术”的大幕。而此前“不识时务”的丰田,因固守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致使其已在全球销售超过200万辆的普锐斯折戟中国市场,无缘受惠中国政府的补贴等扶持政策。


    为了鼓励开发包括电动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工信部提出今后10年投资1,000亿元(150亿美元)。专家指出,作为重要的新兴产业,新能源正处在规范制定期,不仅中国,各国都在制定自己的产业目标和市场监管规范。对中国而言,新能源涉及到未来国家发展实力的战略产业,设定准入条件是为了防止国外先进技术公司再次在中国形成技术垄断地位。且不能忽视的是,《规划》对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开出了包括免征营业税、所得税优惠以及优先获得银行信贷支持、优先支持其上市融资等相当丰富的政策优惠。很显然,《规划》旨在实现新能源产业和企业投资方的双赢。


 

作者:搜狐汽车评论员 郑雪芹
 
授权状态:本文作者授权搜狐网独家刊载此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