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钵


揭钵

马明博

 

    端的是世尊导演的一场好戏。

    鬼子母花容失色,爱奴在水晶钵中张开双臂无助地啼哭,众鬼子手忙脚乱目瞪口呆,水晶佛钵如如不动隔开母与子,世尊端坐在一侧静观着这一切。

    鬼子母,梵名诃利帝母,她生有五百子(一说千子),最幼小的儿子名叫爱奴。

    由于往世未解的宿怨,鬼子母每日到摩揭陀国的国都王舍城,抓一个幼儿当作食物。王舍城的居民心生忧患,别无他法,只好一起来到竹林精舍,请世尊给想想办法。

    为度化鬼子母,拯救城中的幼儿,世尊便用神通将爱奴收摄在钵里。

    失却爱子的鬼子母,天上人间遍寻七天而不得,愁忧懊恼,痛不欲生。

    她听说世尊具一切智,想来一定知道爱奴的下落。她来到竹林精舍,向世尊咨询。

    世尊用手一指倒扣在地上的水晶钵,“喏,你看——”

    水晶佛钵内,爱奴用手按地,两眼望着外面的母亲,试着从钵中向外爬,却被透明的佛钵挡住去路。想出来却出不来,爱奴发出绝望的哭声。

    心急如焚的鬼子母,急步走到钵前,伸出双手,去揭佛钵。然而,佛钵纹丝不动。

    鬼子母马上纠集来众鬼子,架起支架,悬绳揭钵,欲放爱奴出来。众鬼子或站立,或横卧,或缘竿而上,或自上而坠,竭尽全力,用尽办法,却徒劳无功。有些鬼子也试图用掣雷飞羽、落焰惊沙等手段,逼世尊就范,放出爱奴。

    世尊高坐莲台冷眼静观丝毫不为所动,众菩萨、罗汉、天王、诸金刚力士护卫左右,令众鬼难以近前。

    面带忧色的鬼子母,只好再次示弱,向世尊求助。

    世尊说:“你的孩子如同心肝,众生子女亦如心肝。汝有五百子,唯失一子尚且四处寻找。世人仅有一子或数子,而你却将他们啖食。这公平吗?”

    鬼子母闻言幡然忏悔,说:“如果爱奴回到我身边,我再也不食人间的幼儿。”

    世尊说:“你如能受持三皈五戒,并且终生不再杀生,我便归还你的孩子。”

    鬼子母马上跪在世尊面前,誓愿弃恶从善,皈依三宝。

    世尊为她说法授戒,然后揭开钵盂,放出爱奴。鬼子母与众鬼子闻佛所说,信受奉行。

    当代著名佛画家郑玉阗展开绢本白描《鬼子母揭钵图》时,我仿佛身临现场直播,亲眼目睹了世尊放出爱奴前,鬼子母指挥众鬼奋力揭钵的一幕。一个个无声的细节,逼真地画面上。

    画的中央,是揭钵现场,心急如焚的鬼子母,紧张地指挥着忙碌的众鬼子,想办法解救钵中的爱奴。画面右侧,松林掩映之中,世尊及菩萨、罗汉、金刚等怡然静观。

    这则《大宝积经》中记录的故事,在人间是否真地上演过?

    据唐代西天取经的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条中记载,“梵释窣堵波(塔)西北行五十余里,有窣堵波(塔),释迦如来于此化鬼子母,令不害人。故此国欲祭以求嗣。”

    仿佛确有其事。

    据佛教典籍《毗奈耶杂事》记载,鬼子母原为王舍城郊外的一位牧牛女。当时,有佛出世,五百人赶去庆贺。在途中,他们遇到一位怀孕的牧牛女,大伙劝她一同前往庆贺。牧牛女随行,由于欢喜踊跃,动了胎气,中途流产。这时,那五百同行者却弃她于不顾,这令她十分恼恨,发下毒誓,要在来世投生王舍城,尽食城中幼儿。

    这便是鬼子母食啖人子的前因。
    明代莲池大师《颂鬼子母揭钵图诗》:“鬼母失儿情太戚,天上人间求未得。钵盂指示空睹形,尽其神力不能出。回光省过大皈依,刹那母子重相识。重相识,迟八刻。自家怀里抱婴儿,何必向如来膝下殷勤觅!”

    鬼子母丢失了爱奴,花容失色,伤心欲绝,她寻遍天上人间也不见踪影。后来,她跑到世尊面前进行咨询,世尊指着钵盂给她看。哎呀,原来爱子就藏在钵里。她使尽神力还是无法把儿子弄出来。没办法,她只得在世尊面前悔过反省,发誓今后不再残害别人家的儿女,从此母子皈依世尊。一念之转,爱奴立刻便回到母亲身边。虽然是母子重聚,依我看来,鬼子母根器还是太迟钝。婴儿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怀抱,你干嘛要到世尊那儿苦苦找寻呢?

    莲池大师的这首诗,借鬼子母失儿、寻儿、得儿的故事,叙述了学禅者的禅悟之境。诗中的鬼子母的爱子,比喻学禅者要参究寻求的“妙净明心”。众生迷失此心,所以到处寻觅,用功既久,一旦豁然开悟,你就会发现,原来“妙净明心”从来没离开自己片刻。

    鬼子母从此成为佛教的护法者、世间所有婴幼儿的守护者。由于生孩子多,在中国民间,她被奉为多子多福的榜样,甚至当作“送子娘娘”来供奉。在佛教壁画中,鬼子母被描绘为一位富贵荣华的中年妇女。在她身边,围绕着一群小孩,在她怀中,还有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正露出天真的笑脸。

    当然,这都是揭钵以后的事情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