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不好惹,还是顺着点


政策不好惹,还是顺着点

 

 

二轮新政出,媒体采访多。光是电台106.2频率的振东,就几次连线进来,观察政策、剖析政策、打量政策,……。真是拜社会进步之赐,可以随便聊政策,了不得的开明。

 

政策几乎被说烂了,而且,藐藐然者,不少。这就多少有点不妥了。是的,回回调控回回空,调控声中涨价凶,无论是既得利益阶层,还是中低收入人群,前者骄横,后者失望,得志与焦虑,卷在一起,政策力量消解于无形,再一轮的坠入楼市的疯狂和恐慌之中,这已成了中国经济生活一道寻常风景。但,这就表明正常么?这就表明合理么?这就表明长此以往敷演下去直到万劫不复么?

 

显然不是。

 

不管你喜不喜欢政策,至少有这样几层意思需要思量:

 

一、 政策是被惹出来的,或者说,是被逼出来的。如果不是八九月楼市重现颠狂与躁热,何来“9•29”几部委兜头一盆冷水浇将下来?何来其后深、沪等一线城市的一刀切的“限购令”?

 

二、 政策希望大家都“乖”一点。中国房地产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的问题,不需多喷口水,也不要指望在书本上作定义了。这几年楼市灼人、房价高烧,朝野上下,谁不心烦?即便是赚得手软的角色,又岂不是血不归经,脸红心跳,贪狂得慌慌。经济平稳、社会安定,才是众生之福。政策并未下撒手锏,也没有一手扼死楼市的意思,利益各方“乖”一点,这个理要懂得,趣要识得,至少,面子要给得。

 

三、 政策之下,必有痛处,需要经受。政策从来是利益调节的手段。楼市有病,施之以针砭药石,正常。不问是个人获利空间收紧,还是行业利益路径收缩,或者是资本攫利方向调整,乃至整体经济结构调整的规矩约束,肯定都伴随不舒服、不痛快、不惬意,伴随许多痛楚。但是不经受、不忍着,不作调整和适应,行么?需要双脚抓地、双膝微曲、两手垂肩,做一个“深呼吸”了!将过快的心率、偏高的血压,降一点下来了!待到经受政策压力作为常态生存状态,这时的楼市和经济,才算有了健康体征。

 

四、 政策的袖筒里,总是还有令箭。政策没有听说过划句号,就看经济和社会生活形态如何变化。不宜指望一帖奏效,药到病除。中国楼市沉疴在身,综合疗理,需假时日。比如,房产税开征,后台摇板声声急,至少是将出为出、箭在弦上的局面。一种舆论说,是吓唬,其实,就怕真的是喧闹“吓”着了政策,捻指之间,弓响矢发,也未可知。

 

五、 不要过分轻侮或者蔑视政策。确实,政策公信力有待修复;也确实,玩政策于股掌之上的不乏其例;还确实,政策一时没有给仰望政策、期待政策、相信政策、践行政策的人群带来真实受益。但,这只能是教训,不是客观真理,更非铁律!二轮新政既是对首轮调控的延伸和加强,也包含政策制定者的反思和考量,更有对未来决心和方向的宣示。此前博弈的胜负,不代表赌博的正义。所以,不要和政策对赌,最好。中国楼市乃至中国经济戒赌,至要!

 

六、 不要忽略和曲解政策的基本善意。眼下网上批判政策伤害刚需、可能加重税负的声音不少,大可讨论。但,屁股坐在那条板凳上,要明白。不要被那些动不动拿起 “政府干预”、“行政手段”、“计划经济”一类帽子的精英权威们蒙住,且不管他们房子几套,有点吓唬倒是真的。很自由、很市场、很资本主义的美国、德国,甚至就是亚洲的新加坡,对于房屋购置的限制,包括持有环节的税负成本,那都是很刚性的。某些人在“间作脚儿”(方言,抱歉)说话哪!说到底,偌大中华,举国卷入炒房的风潮、全社会陷入源于房子的焦虑,终非善象,也无善果!政策之所以忍不住出笼,毕竟出于关乎整个国家全体民众公平和正义的善良愿望。

 

再说,二轮新政再不有所见效,难道都在巴望三轮、四轮?难道,真的继续挑惹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