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央直属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


于l992年7月18日成立,注册于上海浦东新区,注册资金4.78亿,企业人数5万,国际贸易是华源集团支住产业,年进出口额6.13亿美元。
    在1993年至2000年间,集团进出口总额平均年增长率为40%,出口创汇平均年增长率达44%,l997~2000年连续四年荣获上海市出口创汇一等奖,并受到国家外经贸部的表彰。1999年华源集团名列上海市企业出口排名第四位,全国进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第74位和全国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第56位,确立了在上海乃至全国进出口企业中的领先地位,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声誉,为集团实施外向型、多元化发展战略和开展跨国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华源集团完成进出口总额约6.13亿美元,其中出口地漏创汇4.32亿美元。
    中国华源在海内外拥有全资和控股子公司34家,包括华源股份、华源发展、华源制药、上海医药、创富生物科技(香港)等一批海内外华源企业的分支机构。中国华源与杜邦、巴斯夫、博舍、雷迪斯等跨国公司也有着密切的合资合作关系。中国华源基本形成了大生命、大纺织、大流通的产业体系和国际化的格局。中国华源位居全国出口创汇百强前列和中国企业500强前列。成为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和中国最大的纺织集团。
    并购动因
    2005年9月16日起,作为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华源集团由于贷款偿还逾期,在短短几天内遭到上海银行、浦发银行等十几起诉讼,涉及金额12.29亿元。债权银行冻结了华源下属部分公司和上市公司部分股权,债务危机浮出水面。
    国资委介入后,提出重组华源的要求,在华源集团5个月的重组过程中,诚通集团、通用技术集团、华润集团以及海外私募资金,甚至还有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先后都参与了重组华源的竞争队列。
    2005年11月,资产规模不到百亿的诚通集团却几乎以“蛇吞象”的姿态,出人意料地接手总资产近600亿的华源集团的重组。但是,那以后诚通集团一直在质疑声中度日如年。国务院国资委的态度一直是“政府引导,市场化操作”,因此要靠政府的资助是不可能的,诚通自身却迟迟得不到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面临“无米之炊”的诚通对重组只能“望尘
莫及”。
    另一方面,华源集团已出现流动性危机,“华源的资金问题太严重,到期债务就有近40亿。经销商也都顶不住压力,纷纷从华源的药店撤柜,很多华源旗下企业开工都有问题了,华源现在最急需资金输血。”东方高圣咨询公司的专家告诉记者。同时,国资委也不能袖手旁观,因为重组悬而不决不利于央企重组的进程。
    在等待诚通入主的期间,华源并没有放弃与有意者的接触,其中也包括了华润集团。相对于诚通,华润集团可谓“财大气粗”,在房地产、消费品等行业都是领军人物,总资产超过l000亿港元。知情人士透露,华润最终被选定,其中还有个关键性人物于明德。于明德是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执行会长,在此之前他则是华源集团大生命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长,他最了解华源的需要,因而极力举荐了华润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