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展眼光正视“洋劳模”的评选问题


那么,如何正确看待将外国人纳入政府“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评选范围呢?

艾君认为,世界发展到今天,诞生在新中国的最具震撼力、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最能感动感染人、最能体现出劳动价值的“劳模”以及所形成的“劳模精神”,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品牌,也成为最能体现劳动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理应将这一文化品牌发扬光大,让其像诺贝尔奖一样走入世界,成为世界最能体现劳动价值的金字招牌-

只要我们站在世界舞台,以科学发展眼光和包容之心看待评选“洋劳模”问题,不难发现,这项举措,体现了改革开放的中国人的道德观念的变革,体现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对外国友人的包容和善待;体现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对海外友人的博大的胸怀,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宾至如归、和谐共建的传统美德。

以发展眼光和包容之心对待“洋劳模”评选问题

─让劳模成为体现人类劳动价值的世界品牌

艾君/文

 

 

2005年至今又是一个五年,今年是劳模评选年。为配合今年劳模的评选工作以及五一节表彰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前不久,国务院法制办就《表彰奖励工作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征求意见稿增加了一条“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人,可以参照本条例给予表彰奖励”。

“条例”中的这一款刚出台,在媒体以及一些网友中引起轩然大波,褒贬不一。不少媒体引述了艾君的观点。例如,1月6日,《法制晚报》一篇署名言论《应评外国人当全国劳模吗》里,这样评述的“社会学家艾君认为,劳模精神实际上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反映出一个民族在某一个时代的人生价值和思维道德取向。这些其实都体现了一个劳动者的价值,所以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你足够优秀,都有资格被评为‘市劳模’、‘省劳模’甚至‘全国劳模’。‘洋劳模’评选的背后,展现的是我们民族自信心的增强。”1月6日,《千龙网》、《新民网》一篇署名文章《开放年代,评选“洋劳模”不是神话》一文这样评述的“社会学家艾君认为,劳模精神,实际它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反映出一个民族在某一个时代的人生价值和思维道德取向。每一个时代的劳模都有那个时代的烙印。或像老黄牛一样的勤勉工作,或利用知识创造不凡业绩,或为人民奉献优秀的精神食粮。这些其实都体现了一个劳动者的价值。所以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你足够优秀,都有资格被评为“市劳模”、“省劳模”甚至“全国劳模”。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一个文化交融的时代,评选“洋劳模”其实也是一种与时俱进。从时传祥到小沈阳,从中国面孔到外国面孔,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视野和眼光,“劳模”评选才会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再如,1月7日,《光明网》苏文帅先生的一篇文章《评外国人当劳模值得商榷》这样评述“社会学家艾君认为,劳模精神,实际它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反映出一个民族在某一个时代的人生价值和思维道德取向。它简洁而深刻地展示着一个时代的人之精神的演进与发展;它凝重而浪漫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时代的思想与情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劳模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大劳动者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要是给外国人评劳模恐怕会伤害了国人的感情。于法、于理、于情皆难以给外国人评劳模。”

于是,有朋友电话问我,你对评选“洋劳模”持何态度?

以下艾君就谈谈自己的观点:

实际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一些民间组织或地方政府组织一直在为在本地工作有一定贡献的外国人授予了类似于先进的各种称号,例如“荣誉市民”、“突出贡献奖”、“优秀外商企业家”等。对于“洋劳模”问题,不少地方已经把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纳入“劳模”评选的范畴,例如,日本人门胁轰二、法国人米歇尔·裴翰都被所在地方政府授予过类似“劳模”的称号。而这一次,国务院法制办推出的《表彰奖励工作条例(征求意见稿)》将外国人纳入评选范围为何会在媒体引起热议?

艾君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媒体对加冠“洋劳模”炒作所至。《表彰奖励工作条例(征求意见稿)》里的“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人,可以参照本条例给予表彰奖励。”何种奖励?何种头衔?何种名誉?或者劳模、或者先进工作者、或者突出贡献奖,或者其他,并没有指明,而媒体有些过分渲染炒作成“洋劳模”。

二是“劳模”在社会的神圣地位感所至。劳模,这个新中国诞生的体现体劳动价值的最高荣誉,已经成为新中国人文精神的金字招牌,在人们心中具有了神圣的字眼,如果将外国人纳入评选形成法律条文自然就是一条观念上创新的新闻。

三是新事物出现的必然规律。新事物的出现总会经过“曲折中发展”和从怀疑到认识、认知的过程。尽管改革开放30多年了,中国也加入了世贸组织,但因为闭关自守而导致排外、歧视等传统意识作怪,在一些人眼里和观念中还有陈旧观念的束缚。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和看待“劳模”和“劳模精神”呢?

艾君以往一些文章也讲过,劳模即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简称。劳模是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是时代的永远领跑者。艾君认为,劳模,意味着“!”,它代表着是一种饱含感情的符号;劳模,意味着“光”,是一种能照亮黑夜,温暖人心的希望之光;劳模,意味一种“文”,是一种人理之伦、人生之道的“人文”;劳模,意味着一“取向”,那是一个时代的追寻脚步,人生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而劳模精神,艾君认为,实际它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反映出一个民族在某一个时代的人生价值和思维道德取向。它简洁而深刻地展示着一个时代的人之精神的演进与发展;它凝重而浪漫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时代的思想与情愫。

回首新中国走过的几十年风风雨雨,劳模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展示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体现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在艾君的一些文章里所阐述的基本理念就是:劳模,一是体现劳动价值;二是体现时代人文精神;三是代表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四是培育的情感辐射力和影响力;五是劳模精神本质的不变而其赋予的内涵具有可变性。劳模即一个时代的领跑者,劳模精神反映着一种时代的精神。

穿越时代变迁,每一个时期的英模都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但他们又有共同点,那就是主人翁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精神,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这些集中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和精神风貌的优秀品质,过去是、现在也仍然是不变的劳模精神。劳模精神是引领时代精神,劳模价值创造社会价值。每一个时代的劳模都有其特点,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永远不变的是劳模精神的本质。在共和国的光辉历史上,各条战线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先进模范人物。他们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前列,以忘我的献身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劳动者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拼搏。他们是推进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先进文化发展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时代领跑者。

“劳动模范”,作为劳动价值精神的象征,伴随着改革开放,外国先进技术的引进和中西文化的交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所以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当今的“劳模标准”。

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先进事迹、优秀品质、高尚精神,给他们以应有的光荣和地位,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尊重劳模、关心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让劳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这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新一代领导集体对劳动者的重视和对劳模精神的充分肯定。

我们评选劳模、宣传典型,其目的是要倡导人们学习劳模、尊重劳模、关爱劳模、崇尚劳模、争当劳模。我们学习劳模,就要学习他们爱岗敬业、为国为民的主人翁精神,争创一流、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艰苦奋斗、艰难创业的拼搏精神,勇于创新、不断改进的开拓精神,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老黄牛”精神,甘于奉献、乐于服务的忘我精神,紧密协作、相互关爱的团队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们用科学理论和现代科学知识武装自己,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我们弘扬劳模精神,就因为这种精神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重要精神动力。

 

那么,如何正确看待将外国人纳入政府“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评选范围呢?

世界发展到今天,艾君认为,诞生在新中国的最具震撼力、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最能感动感染人、最能体现出劳动价值的“劳模”以及所形成的“劳模精神”,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品牌,也成为最能体现劳动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理应将这一文化品牌发扬光大,让其像诺贝尔奖一样走入世界,成为世界最能体现劳动价值的金字招牌-

 

艾君讲过,“劳模精神”实际它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反映出一个民族在某一个时代的人生价值和思维道德取向。它简洁而深刻地展示着一个时代的人之精神的演进与发展;它凝重而浪漫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时代的思想与情愫。一是体现劳动价值;二是体现时代人文精神;三是代表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四是培育的情感辐射力和影响力;五是劳模精神本质不变而其赋予的内涵具有可变性。劳模即一个时代的领跑者,劳模精神反映着一种时代的精神。

世界发展到今天,我们对任何事物,必须“解放思想,转变意识”,“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的眼光去对待事物。

世界发展到今天,已经在走向经济、文化和科技的相互交流融合的时代。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延续下来的劳模评选以及所打造出来的劳模精神,所体现出来的社会价值和人文品牌理应成为世界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已经没有了国界,其表现在人的劳动价值的统一性,体现在对社会贡献的统一性。

文明是没有国界的,劳模精神其本身就是一个时代文明的体现。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就是要营造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动员和激励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立足本职、扎实工作,信心百倍地投身到共创人类文明的洪流中,这不仅是构建和谐中国的需要也是共筑和谐世界的需要。

劳模已经成为一种人文标志,是对一个人的劳动价值在某一个时代、某一个区域内的肯定。劳模这种新中国诞生打造出来的最具震撼力、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最能感动感染人、最能体显出劳动价值的文化品牌,已成为人类社会建设的一种人文标志,理应让他走向世界、发扬光大。

今日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舞台上的主角,无数的像白求恩一样的外国友人,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尤其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外化交流和融入世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众多的外国友人在中华大地上对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建设,对推动中国统一、对中国的国际交流,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改革开放的中国出谋划策、贡献了智慧,他们许多人已经将中国看成了他的第二故乡,这些人理应得到我们的对他们劳动价值的尊重,理应得到社会对他们的认可。

只要我们站在世界舞台,以科学发展眼光和包容之心看待评选“洋劳模”问题,不难发现,这项举措,体现了改革开放的中国人的道德观念的变革,体现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对外国友人的包容和善待;体现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对海外友人的博大的胸怀,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宾至如归、和谐共建的传统美德

诺贝尔奖已成为世界的科教文评选的金子招牌,而我们的劳模评选这以体现劳动价值的金字招牌不要局限在国内,而且完全可以像诺贝尔奖一样走进世界,成为世界体现劳动价值和劳动精神的人文品牌。(艾君/文2010年1月8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