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大败与传统文化现代化


                                  文/曹喜蛙

2010年电影贺岁档非常好玩,先是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遭大骂,票房不能谈大卖,小卖2个多亿还是不错,怎么讲票房还是比较给面子,所谓虽败尤荣,尽管紧接着卡梅隆的《阿凡达》的一记嘴巴子让人知道什么叫真正的票房。

似乎胡玫的《孔子》大败,与其他几部片子的大败比起来还是需要研究的,因为一定程度上《孔子》事关我们的国体,因为一定程度上《孔子》代表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为此官方对此片也十分关注和关照。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一万年文化历史的传统意义上的大国,无疑这些历史文化都是流在我们血管里的ABO,其生命力的强盛也是勿容置疑的,但如何让这些亘古流淌的文化ABO爆发出史诗的光辉,不是一个时尚导演、年轻编剧和几个大腕明星可以担当的。

首先,导演选择直接描述孔子的故事去拍就是失败,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艺术这个东西向来都是剑出偏峰,选择直来直去的表现当年孔子的故事,从艺术上讲都是非常的笨,尤其对孔子这样的人文题材来说,表面上忠于历史或努力创新,但实际上很难把握,因为事实上的孔子在历史、官方、民间有无数个,一个直接呈现孔子的电影自然是鸡蛋碰石头,必败无疑,实在是自取灭亡。

第二,《孔子》确实是大题材,而且是超级大题材,非一般导演可碰,不要说胡玫了,即使张艺谋、陈凯歌那样的中国大导演都不好去碰这样的题材,事关中国最颠峰的软性文化题材,事关中国在新的互联网轴心时期的核心文化问题,能是你胡玫可拍的?不信看看那些大导演都拍上午什么题材,不过是近现代家长里短、现代武侠、宫廷政治、阴谋厚黑等等悲剧或喜剧,而孔子这样的真正意义上正剧,那是历史的黑洞呀,多少代文人、多少代帝王都曾经用心描画过的一幅非常模糊的历史草图,你要还原?吃了豹子胆了?

第三,目前中国还稍欠落后的影视技术也不足以补救题材的决策失误,若真的有卡梅龙那样的耐心和技术,十几年磨一剑,相信能拍出《阿凡达》那样的《孔子》不会没有人去捧场,事实上我们知道即使以后很多导演都能使用《阿凡达》的技术,也不见得就能有《阿凡达》的票房。所以,拍什么电影确实有个时机问题,所以这个《孔子》拍的时机确实有问题,其中的妙处很难细讲,这个十字架不是谁都能背起的。

第四,类似《达芬奇密码》《莎翁情史》那样的电影是拍《孔子》这样的题材比较好的参照。《达芬奇密码》原小说本身就以750万本的成绩打破美国小说销售记录,乃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小说。这本书集合了侦探,惊悚和阴谋论等多种风格,并激起了大众对某些宗教理论的普遍兴趣,包括:有关圣杯的传说、抹大拉的玛丽亚在基督教历史中的角色等通常被基督徒视为异端的理论。而《莎翁情史》的拍摄起源其实很简单,编剧兼制片马克诺曼的儿子在学校研究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剧作,他曾问父亲莎翁撰写《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灵感来自何方,他认为那一定是个坠入爱河的人所写的,于是就衍生出《莎翁情史》这个有趣的故事。 莎士比亚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编剧利用史料的空白,提出一种大胆假想,想象空间极大。而《孔子》的表达空间极小,尽管其团队的制作力量不能说很次,但桌子底下耍把式,艺术空间非常有限。

第五,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其实是一个更大的题目,更事关我们文化、民族和国家的复兴问题,并不是历史题材不能碰,而是要有真正的创意、想象空间,当然自然包括新技术的引进了。但无论拍什么样的旧题材,肯定都是要面向未来和强调当下的影响力的,不可能是拍给古人,也不是拍给未来人的。所以拍《孔子》这样的题材,还真的不如拍所谓现代伦理剧好看。

其实,《孔子》的导演、演员和制作团队都是我比较喜欢的,但是拍出目前的这个确实不是我喜欢看的,所以试着帮他们反思下,也算帮他们开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