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将在6个月内撤销数千家驻京办的消息甫一传出,迅速得到了网民们的狂顶,而据报道,国家撤驻京办动议的提出,是缘于中纪委查办三件腐败大案(其中包括慕马案)牵扯三家驻京办负责人,可见中央顺应民心,从各环节、各个领域入手,彻底铲除腐败的决心。
不过,从一些驻京办人士反馈的信息看,要真正在短期内撤销数千个驻京机构,阻力确实不小。诚如西南某省一地级市驻京办主任所说,上世纪90年代,国家税制改革时,他打听到各地的开支指标要以上一年为准,马上跟市长汇报了这个信息,当地做出决策,年底时花掉大笔资金,拉高了地方上一年开支指标。第二年税制改革后,按照政策,当地获得了充裕的开支资金。可见,驻京办何等神通广大。
各地对驻京办的现实需求和寄予的期望期之大,普洱市水利厅驻京办主任马相明列举的一组数据更有说服力,该驻京办从2005年开始成立,第一年获得水利部项目资金2.5亿元,2006年就涨到8.6亿元,2007是16.8亿,2008年为30.2亿,去年则是25.5亿元。这还不包括其他诸如接待、接访等多种职能。难怪有人很自信地表示,驻京办撤不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正如一驻京办主任透露,当地准备在驻京办撤销后,“借壳上市”,将其职能转移到企业的驻京机构,这样监管的难度会更大;而且“北京已形成专为各地跑部委的‘黄牛党’,按争取资金5%或10%抽成”。面对来自地方和京城的重重阻力,对于如何推进这一反腐倡廉重大举措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广大民众更是寄予了无限期待。
不难看出,要撤销形形色色的驻京办并非难事,但要真正从根本上治理“驻京办”式腐败,以达到预期目标,关键还得从根本上铲除其赖以滋生的制度土壤,否则,原有的问题还可能继续“潜伏”下来,或者“借尸还魂”,何况还将有一些驻京办须继续保留。因此笔者很赞成《驻京办主任》作者王晓方的观念,关键是要着力解决一个“为官办事”还是“为民办事”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能否将执政为民理念落到实处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驻京办的问题也就自然而然不成为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