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命途多舛的旷世奇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的公元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1101年死于江苏常州,终年65岁。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但他的生活却也是罕见的坎坷曲折。苏东坡21岁时弟弟苏辙一同进京考试,一路通过礼部考试与殿试,获进士及第。宋仁宗在殿试苏氏兄弟后,高兴地对高皇后说他为大宋王朝找到了两个宰相人材。可惜苏东坡虽有宰相之才,却无首辅之运,其一生官宦生涯大起大落,一如股市那般惊心动魄。苏东坡虽才高八斗,却总不得重用,或因做诗不慎,或因出言直率,一再被政敌抓住把柄,害得苏东坡在将近40年的官宦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
苏东坡一生为官,曾出任过杭州、徐州、密州、安州、颍州等地太守,也任过兵部尚书,礼部尚书,中书舍人等朝庭命官,可却在62岁高龄去出任琼州(海南岛)别驾(就是知州的秘书),而且做了将近3年。以苏东坡当时之官宦和文坛盛名去到天涯海角去出任如此位卑的小职,苏东坡心中的不平可想而知了!但他还是去了,并且活着回来了!苏东坡人生之坎坷,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苏东坡的一生就是在这样的落魄不定和怀才不遇中度过的,可他的成就又是非凡无比的。他的诗作忧国忧民如屈原,枯淡简朴如(陶)渊明,任情挥洒如李白,寓意深厚如杜甫;他的词作雄壮为骨,超逸为肌,开创豪放派词风;他的散文气势充沛,行若流水,广搜博引,自然清澈;他的绘画向有“一灯分焰,照耀古今”之说,是“文湖州竹派”的领袖人物;书法洒脱遒劲,独具风格,名列“唐宋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苏东坡)之列,又独占“宋代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首。
此外,苏东坡还在军事学,医药学,建筑学,水利学,语言学,音乐学,襌学方面均有极深的造诣。苏东坡还曾设计过帽子,酿过良酒,制作过一种特殊的千层饼,调过一种别具味道的汤。北宋年间,“东坡帽”,“东坡酒”,“东坡饼”,“东坡羹”,“东坡肉”等曾一度成为众人追求的时尚。
苏轼缘何号东坡?
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谪居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始号“东坡”。从此以后,人们可以不知苏轼,但不可不知“东坡”。那么,苏轼是怎么取的这么个雅号呢?直至近来拜读了南宋学者洪迈的《容斋随笔》方才大悟,原来这个雅号来自于白居易的诗文。
换句话说,苏东坡其实是白居易的超级粉丝!
《容斋随笔》曾专门对此进行了考证,题为《东坡慕乐天》。乐天就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在杜甫之后最为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流传下来的多达三千首,其实他一生所写,决不止这个数目。他的诗歌,以平易通俗、质朴明直见长,一般读者容易接受,元稹说:“乐天《秦中吟》、《贺雨》讽谕等篇,时人罕能知者。然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侯、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白居易的诗普及到一搬人的口中,甚至别的国家的人士也传诵,读者群的广泛可以说是空前未有的了。由于他肯学习民间的语言,不避俚俗,所以当时没有文化的王公、妾妇、牧童和马夫都能读。宋人王安石说:“天下俚语被白乐天道尽”。
那么,白居易的东坡又是出自何处呢?
白居易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之际,他身为谏官,面对宦官擅权,藩镇割据,朝纲腐败,常以诗歌针砭时弊,后被降职为江州司马,又迁为忠州(现重庆市忠县)刺史。白居易谪居忠州刺史时,身处逆境却自强不息,他见城周山岗满目荒芜,感慨之余,挥毫写下了“巴俗不爱花,竞春人不来”的诗句。
此后,白居易经常微服出访,以平民的身分,说服百姓栽树种花,并亲自到城东的一篇坡地和百姓一起栽树种花。为了记述这段事迹,白居易还作了《东坡种花》二诗,云:“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又云:“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在他的倡导下,忠州境内父老无不争相栽树种花,不几年已绿荫一片,改变了穷山秃岭的面貌。树木成林后,白居易喜悦之情跃上眉梢,早晚漫步其间,写了很多寄情于山水、树木的闲适诗。后又著《步东坡》诗云:“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及《别东坡花树》诗云:“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白居易与“东坡”结下了不解之缘,后人亦将“东坡”作为白居易的代名词。
白居易对这段绿化工作非常满意。他后来调任杭州刺史,刚一到任,就率领民众在西湖里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这便是有名的“白堤”,白居易和百姓们一起在堤上栽了许多柳树。他在苏州亲手种过的许多桧树,被当地百姓亲切的称为“白公桧”
苏东坡的超级粉丝举动
苏轼谪居黄州期间,简直就成了白居易的超级粉丝。共同的经历和遭遇使他对白居易有了一种强烈的认同感,极力效仿白居易。正如洪迈在《容斋随笔》所言“苏公在黄,正与白公忠州相似”。《二老堂 诗 话》载:“白居易为忠州刺史,有《东坡种花》二诗,又有《步东坡》诗云:‘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滴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王直方诗话》亦载:“东坡平日最爱乐天为人,故有诗云:‘我甚是乐天,但无素与蛮’。又:‘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又:‘他时要指集贤人,知是香山老居士。’又:‘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可见白居易对他影响极深。
白居易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被贬江州司马之前,是他“志在兼济”的时期,推动新乐府运动,主张兴利除弊;被贬江州司马之后,是其“独善其身”阶段,沉重地打击使他对自己进行反思,“揉和儒家的‘乐天知命’,道家的‘知足不辱’和佛家的‘四大皆空’来作为明哲保身的法宝。”白居易继承陶渊明的风骨,提出“中隐”思想,诗曰:“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这是一种不系于外物、超然旷达的为官之道。虽然身处政治风波、宦海沉浮,但心态却始终祥和平静。外在的政治需求与内在的精神需要相平衡,共适共处。
白居易的中隐之道,后来被苏东坡发挥的淋漓尽致。苏东坡的一生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乌台诗案之前的苏子瞻为民请命,上书直言;蒙受不白之狱又连遭贬谪的苏东坡对于官场心灰意冷,也如白居易般追求起儒、道、释相融合的超然境界来。初到杭州时,他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五》中也有这样的诗句:“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似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幽默,旷达,给了他面对现实的平静情绪。
白居易继承了陶渊明的思想和诗风,苏东坡也跟着对陶渊明崇拜不已。从思想上,他与陶渊明、白居易一脉相承。《和陶<答庞参军> 》诗曰:“吾生一尘,寓形空中” 《和陶<归园田居> 》曰:“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和陶<贫士> 》曰:“吾以旦暮心,惜此须臾晖”这种现实主义的态度,就苏轼是从陶渊明那里学来的。《哨遍》正是苏轼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改编:“……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从诗风上,苏轼学习白居易通俗畅快的语言风格,有“元轻白俗”之论。
苏东坡还经常为白居易辩护,二人相处年代相差两百年,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替古人担忧”了。例如,白居易曾经反对武力削藩,有违当唐朝时的忠义之士的主张。苏轼就在《白乐天不欲伐淮蔡》中愤愤不平的说:“白乐天岂庸人哉!然其议论,亦似欲置之者。其诗有‘海图屏风’者,可见其意。且注云:‘时方讨淮、蔡叛。’吾以是知仁人君子之于兵,盖不忍轻用如此。淮、蔡且欲以德怀,况欲弊所恃以勤无用乎?悲夫,此未易与俗士谈也。”
苏东坡在黄州,俸禄减了一半,而家中人口又多。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把每月的四千五百钱,分为三十份,每份用麻绳穿起来挂在梁上,每天早上用画叉取一串钱下来,交给妻子王闰之安排一日三餐。这时,苏轼的故友马梦得(字正卿)专程从扬州来看望苏轼,当他目睹“先生穷到骨”的生活,不禁心酸难过,便找到昔日的同窗,黄州太守徐君猷求他将临臬亭下过去驻兵的数十亩荒地拨给苏轼开垦耕种,以解决吃饭问题。徐太守欣然应允,苏轼十分感激,给马正卿写了一首诗,以示谢意:马生本穷士,从我二十年。日夜望我贵,求分买山钱。我今反累生,借耕辍兹田。刮毛龟背上,何时得成毡。可怜马生痴,至今夸我贤。众笑终不悔,施一当获千。
鉴于一向敬慕白居易,而眼下的境遇又十分相同,所以苏轼决定将这块地命名为“东坡”,自号“东坡居士”。他还在东坡上筑室,取名为“雪堂”,并亲自写了“东坡雪堂”的匾额。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说:“详考其意,盖专慕白乐天而然。”从此,苏东坡就成为了比苏轼响亮得多的名号。
元丰八年(1085年),苏轼出任杭州知州。到任以后,他又仿效白居易,在疏浚西湖的同时,用挖出来的葑土淤泥筑成一条长堤,以沟通西湖的南北。从此“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为了纪念苏轼对江南的开发所做出的贡献,后人将此堤称为“苏堤”。而“苏堤春晓”至今仍是西湖胜景之一。
苏东坡对白居易的仰慕之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不但在处事为人上效仿,在自己的诗作中一再提及自己的偶像,笔者特拟表格总结如下:
苏轼诗作中提及白居易之处
《赠写真李道士》 |
他时要指集贤人,知是香山老居士。 |
《赠善相程杰》 |
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 |
《送程懿叔》 |
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 |
《入侍迩英》 |
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 |
《入侍迩英》跋 |
乐天自江州司马除忠州刺史,旋以主客郎中知制诰,遂拜中书舍人。某虽不敢自比,然谪居黄州,起知文登,召为仪曹,遂忝侍从。出处老少,大略相似,庶几复享晚节闲适之乐。 |
《去杭州》 |
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 |
《去杭州》序 |
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 |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