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 热闹春节之一
舒 乙
春节,对咱们中国而言,有很多“最”:
一.春节是中国最大的节日,可谓“节日”之首。在古代,包括在并不太遥远的清代,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有三个:春节(当时叫“元旦”)、冬至和万寿日(即当朝皇帝的生日),而以春节为最重。现在,春节是国家法定的七大节日之一,春节放假三天,加上首尾的双休日,可以连成七天,在“春节”、“五一”、“十一”三大节日中春节是唯一的有传统的节日。
二.春节是最讲究家庭团聚的节日,根据最近几年的统计,在短短十天半月之内,全国大约有三到四亿人口处在流动状态,奔波在回家团聚的路途之中,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口集中流动景观。
三.春节的启动期、高潮期和结尾期加在一起几乎长达一个月,是持续最长的节日。春节的开幕日是“腊八节”, 农历腊月八日,这一天要喝腊八粥,泡腊八蒜,晒水仙,算是进入了过年的启动期,到腊月二十三,则进入过年的倒计时,称作“过小年”,正式敲响拉开过年大幕的铃声,开始紧锣密鼓地运作了,此后一天一个样,直到大年三十晚上吃团圆饭,熬夜,迎接大年初一的曙光,达到高潮,此后一直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到正月十七春节才算正式落幕。
四.春节是内容最丰富的节日。在节日中,形式是最重要的,从某些意义上说,形式决定一切,形式即内容,而春节则是集形式之大成,是节日的大聚汇、大展示和大集中,丰富多彩,妙不可言,无论对任何人,包括对老人,对孩子,或是对女人,都有特殊的吸引力和诱惑力,成为良久的乞盼和追求。
五.春节是娱乐的最丰富的舞台。春节恰置天气最寒冷的季节,是农闲的时候,是丰收后的间歇,也是一年忙碌之后的总结日和喘息日,又是下一个起跑前的整装待发日,正好可以狂欢,可以小憩,可以松弛,所谓拥有一张一弛之道中的“弛”,完全符合节奏和韵律学说,于是娱乐便成了人们的主要目标,完全可以浸润在脱离劳作的享受之中。
六.春节是最讲究“吃”的节日。一则春节有节日的专门传统菜谱,所谓的“年菜”;二则有很长的准备期;三则出席盛宴的人很齐全,各家庭的成员难得聚会一次,气氛非凡;四则节日持续时间长,饭食绝非一顿两顿,食品种类一定是花样繁多和变化多端的,恰好可以发挥中国美食的优越性和特有长处,直奔吃的艺术顶峰。
七.春节是最人性化的节日。春节讲究团圆,讲究“拜年”,讲究尊老
爱幼,讲究祭祖,讲究图吉利,讲究尊重妇女,讲究不分辈份和社会地位,一律有休息权,可以探亲,甚至可以放肆。
八.春节是最有文化含量的节日。春节家家要贴“福”字,贴对联,贴门神,贴年画,贴挂笺,贴剪纸,要张挂家藏的美术作品,要猜谜语,要行酒令,要说吉祥话,要挂灯笼,要燃放鞭炮,要放“花”,要照像,要穿新衣新鞋戴新帽,要摆放盛开的水仙、腊梅,要买蜜供,要摆果盘,除去正餐之外要吃果脯杂拌,外加花生瓜子,还有糖瓜、年糕和八宝饭。大年三十有春节电视晚会,初一至初五天天都有春节专题电视文艺节目。春节期间人们几乎所有的感官都闲不住,物质的、精神文明的,包括琴棋书画、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曲艺、戏剧样样都登场亮相,带来无穷的享受和快乐。
九.春节是最具社会性的节日。春节期间有各种庙会,各种游园活动,各种文艺演出,有耍龙灯的,有玩狮舞的,有书市,有嘉年华,大城市里每天可以有上百万人一齐走出小家庭,走上大街,走入公园,融入社会性的公共聚会和联欢。
……
春节的“最”也许并不止于这九个,但归结起来,不难看出,春节在诸多节日中是最特别的,它最有个性,最有内容,很值得重视,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政府,都是好的课题,值得认真研究,认真运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让曾经一度弱化了的春节,再度火热起来,为新时期的节日文化增添新的光彩。
营造春节的家庭气氛
民意调查反映,目前普遍认为春节过得并没有什麽“劲”,没什么可过的,觉得几乎一点节日气氛也没有,不知道怎么打发这么多天假期。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之后,新衣新鞋不必等到过年才穿,下饭馆也很容易,天天都能吃到好东西,只要愿意,仿佛天天都能过年,因此,真到过年了,也感觉没什么新鲜的。
这么看来,春节到底怎么过,眼下确实成了问题。
究其根源,传统丢失得过多似乎是主要原因,经济上的殷实和技术上的进步并非真正的主要原素。
根据传统的做法,节日氛围是首先由家庭做起的。毕竟,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而且,在现代条件下,家庭越分越小,大部分人的七天假日主要是在小家庭中度过的。
根据过去的“老妈妈令”,有“二十五扫房土”一说,也就是说,腊月二十五这一天要做家庭大扫除,这不愧是个好的习惯,对环境美化,对人身健康,对筹备过节都是好事,不妨倡导坚持下去。记得,一直到老舍先生晚年他都在家里保持着这个优良传统。到那一天,要全家动员,把书架上的每一本书都要接力运到当院去晾晒扫尘,对木隔扇上的每一个缕空雕花都要用湿手巾来回擦拭。老舍先生自任总指挥,站在房子当中,替高处的孩子们轮流洗涤并递送抹布。
冬至那天,就要开始写“福”字了。红纸黑字斗方,贴在门上,喜气洋洋,一年一换。还有门口的对联,那也是一年一换,上面写一些喜庆祝福的话。剪纸贴在窗户的玻璃上,叫“贴窗花”,会很漂亮,又很个性化。北京还有一种叫“挂笺”的东西,垂挂在门框上,也取辟邪和求福的意思。小家庭经过这么一打扮,立刻会有过年的样子。这种打扮的形式,在国外的圣诞节也很流行,比如家家门口挂一个圆形的花环,门上挂两个小铃铛,屋里摆一小棵松树。有的舖店窗户上还要贴一些白雪花。道理都是一样的,这是过年的标志。
晒水仙是过年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北方,冬天家里要有点绿叶,还要有点盛开的香花,水仙当是首选。可是养水仙是个学问,弄不好只会长叶不会开花。养水仙还是个过程,大概腊八是起点,调养得当,二十多天之后春节那几天正好可以开花。摆上案头,光彩异常,幽香阵阵飘来,人人都会眼睛一亮,主人的骄傲一定也是不需言表的。养水仙的关键是两条:一低温、二阳光,需要认真对待。
家庭节日气氛的营造的重头戏莫过于准备年货和过年的食品了,少了这个,节日气氛就差远了。现在的一个流行做法是一家人到饭馆里去吃一顿年夜饭。这个,固然仍可举行,但春节假日是七天,饭也需要一顿一顿地吃,家庭里的年节菜是不可不备的。关键是要自己动手,其乐融融,做出一些乐趣来。
纵观一些发达国家的圣诞夜,在街上根本找不到开张的饭馆可以就餐,所有的家庭都在家里自己做着吃,仿佛这样才是最正常最高级最愉快的。
下面点出的菜肴,是北京老居民春节里必备的,而且必须在家里自己动手做,饭馆里一般也没有,或者有也并不地道,备好之后它们都可以放在凉的地方长期存放,或者温一温即可上桌:
芥末墩
小酥鱼
烧二冬(冬菇、冬笋)
豆儿酱
米粉肉
有了这些过年菜,荤素搭配,又开胃又下饭,在长达七天的时间里,根本不用炒菜做菜,不用动刀,馏馏馒头,就可以开饭,大大解放了家庭主妇的劳作,让她们尽享假日的悠闲。
芥末墩是我们舒家的拿手过年菜,汪曾琪先生在文章里曾说:“舒家的芥末墩是最好的”。每次来了客人,胡絜青先生亲手制作的芥末墩总是被优先一扫而光。其实,芥末墩是最简单的和最科学的,因而也是最合理的,但是,最简单的并不代表是最容易掌握的。眼下有些饭馆也学着做芥末墩了,但质量一般都很差,不是味儿。可见,让大家都学着做一手好芥末墩并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
春饼,又叫薄饼,是北方春节里家庭中最受欢迎和最香美的饮食,由八样东西组成:菠菜粉丝、黄花木耳肉丝、豆芽韭菜、酱肉、小肚、摊鸡蛋、大葱丝、甜面酱,卷在薄饼中食之,卷上之后送入口中,怪事立刻发生,混合物变成了化合物,突感其香无比,妙不可言,胃口大开。这些食品都是真正的家常菜,不是山珍海味,而且有新春,时令性,很绿色,很科学,最重要的是久经考验,味道极佳,令人连连叫绝。不论是自己吃,还是招待客人,都是滿堂好,屡试不爽。
还有一份和春饼有着同等吸引力的好食品,也需要在春节中隆重推出,同样是要自己动手做的,叫作“菜包儿“,是满族食品,梁实秋先生在自己的文章中曾经专门仔细介绍过,同样好吃得不得了。
请看:在家中,因为有了节日装饰物,有了节日象征物,有了节日食品和菜肴,一下子,节日气氛就变浓郁了起来。不仅赏心悦目,而且口福不断,有劳有逸,有为有获,很充实,可能不会再说“没劲”了。
那么,怎么让老百姓把这些因中断而陌生的传统恢复起来呢?最好的办法是通过电视媒体,请民俗专家开春节知识系列讲座,请美食栏目专门做“自制年菜系列”演示,正确地教给人们自己作年菜的方法。
想保证博客的稳定与信息安全吗?快来,一键备份博客大巴文章到新浪博客!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