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的1月13日,上证指数下跌了3.09%,达到101点。周边市场恒生指数、欧洲各大指数、美国三大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石油、黄金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均出现下跌,外汇市场上,商品货币均出现下跌,美元相对升值。
这就充分显示出“国际经济一盘棋”相互影响的规律。
媒体通篇累牍都是学者与经济学家们在对此货币政策进行评论,专家们议论纷纷的是:另外一只鞋(加息)什么时候掉下来?
近期央行紧缩流动性的信号越来越明显。1月7日,央行提高三个月期央票发行利率4个基点;央行于1月12日发行的1年期央票利率5个月来首次上行,同日进行的正回购规模高达2000亿元,至此央行已经连续14周累计回笼资金8630亿元。
任期近20年(1951—1970)的前美联储主席威廉马丁(William McChesney Martin)有一句关于货币政策的名句:美联储的职责应是在聚会开始热闹的时候把酒碗拿走(The Federal Reserve’s job is to take away the punch bowl just when the party gets going)。
中国GDP“保八”目标达成,一个个政绩工程宣告完工或者动工,央行是需要回笼一部分资金的时候了。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所冻结的是区区3000亿人民币,把其他因素都算进去,也不过是万亿出头的资金规模,有必要如此惊慌吗?
本人的答案是——没有必要!
不管是国际其他地方的股市,还是期货大宗商品,或者是外汇市场,其实不过是衍生得几乎可以忽略掉的涟漪效应。实在没有必要以此洋洋自得,认为中国经济真的就对世界经济有如此重大的影响。
而且与其惊慌,不如说是三个信号。虽然这些信号暂时尚未清晰,但值得我们未雨绸缪:
第一个信号:新一轮的通货膨胀注定到来
政府已经意识到通货膨胀的信号,并希望通过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危害进行防微杜渐式的预防。本人推断,与其说这是央行传递出的对未来的通货膨胀进行防微杜渐,倒不如说是说明不远之后的未来,新一轮的通货膨胀注定会到来。
假如关于通货膨胀的这个推断成立,那么甚至可以断言,随着通货膨胀的注定到来,经济危机对中国所带来的威胁将延续甚至更为严峻。同时令人堪忧的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09年的五年之间,中国家庭平均储蓄率则从26%下降到12%,家庭储蓄占比下降一半。
所以真正受到影响的是终端消费者。而从草根百姓的日常生活的角度而言,真正需要的不是降低自己的储蓄率,而是通过捂紧口袋式的理性消费为即将到来的通货膨胀储备点“过冬的粮食”。
第二个信号:新一轮消费刺激计划势必出台。
老外总是习惯于遵循市场的规律做事情,中国人则时刻跟踪政府政策导向的脉搏。市场有规律,市场规律决定于资金走向;政策导向同样有规律,政策规律决定于政客的需求。
但政客的需求就是执政党的阶段性的需求。2009年度的10万亿的信贷之后,势必要把信贷政策收缩,同时刺激商业银行更快速有效地收回流动性。不管是刺激消费还是缓解民生的困难,目的都是要把过剩的流动性资金从民间抽调回去。
这一方面是担心通胀,同时却又在制订导致通胀的政策,使得百姓消费更感性一些。政策总是在如此矛盾的心理中制订的。
第三个信号:投资的趋利本性表明,外资将加紧对中国资产、资源与经济利益的渗透与掠夺。外资的任何方式进入都需要引起民族主义者们的防范。
中国的货币政策转变方向是柔和的,流动性在收紧的同时,意味着央行开始回收自己的资金了。同时,大小非解禁将继续进行,这意味着更多的流动性将流回央行,同时央行通过票据认购的方式,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以及其他各种方式吸纳民间的资金。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所吸收的不仅是人民币,受到吸引的更包括那些游动的热钱。可以想像的是,随着中国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进展,更大量的热钱,QFII、私募基金将流入中国,趁国内流动性的收紧,“趁虚而入”并继续融进中国,同时我们可以预期,国际资本将在创业投资、股权投资、证券投资,甚至是房地产金融投资领域加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当国有资本退出,政策与参与机会将通过政策刺激的方式给予民营与外资,这样的时候,应该是民间与民族资本紧跟政策的步伐,走在外资的前边。
话又说回来,再保守的消费与投资都不是绝对的,在此,本人仅有一个建议,那就是:
——充分理解并消化中国的货币政策信号。
在消费上,以理性为原则,以国货为首选;
在投资上,以民族保护为优先,不给外资留机会。
贾春宝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