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万美元捐款引发的思考


 

    据耶鲁大学公共事务办公室网站消息,耶鲁2002届毕业生张磊(音)已经承诺,将向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赠888万8888美元。这是到目前为止,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捐赠的最大一笔个人捐款。报道还说,张磊在中国中部长大,曾是高考状元。他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国际金融,后来到耶鲁读MBA,并获得国际关系硕士学位。张磊说,耶鲁改变了他的一生,他创建的Hillhouse Capital Management就是以横贯耶鲁管理学院的一条道路命名的。(来源:新浪网)

    消息一传出,就在国内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责怪张磊没有给国内大学捐款,“辜负了在国内所受到的十几年教育”,甚至有偏激者已经以“叛徒”、“白眼狼”来称呼事件的主角;而也有人觉得应当宽容地看待此事,“捐多捐少捐给谁,都是人家的自由,没有必要深究”。其实,众多的声音能够混淆视听,让本身简单的事件变得复杂的同时,还能够附加更多的感情色彩。在读到这一消息的初始,其实人们心里都会有莫名的感受,五味杂陈般,说不出是难受,还是愤怒,抑或是多多少少的遗憾。

    的确,在中国成长的高考状元,国内名校的毕业生,在国内享受了最好的教育资源,受到了时代恩泽侵润的人才,却在留洋的仅仅数年之后,把人生走向成功的最大功劳颁给了耶鲁——“耶鲁改变了他的一生”,所以捐款的目的,也在于纪念和感激这改变一生的直接动力——在美国所受到的教育。

    人们当然会不平衡,英国有谚语说:“All his geese are fool geese.”类似于中国人说的“孩子都是自家的好”,为什么在我们顶礼膜拜的顶尖院校面前,在我们自以为“国际领先”的教育水平面前,得到的评价却没有“改变一生”的深刻和崇高呢?的确,捐多少钱捐给谁是捐赠人的自由,但是在自由的选择面前,为什么给他启蒙伴他成长甚至送他出国的学校都没有得到值得青睐的机会呢?

    有人开始反思中国的教育问题,从小学到大学,似乎都没有值得改变一生的波澜,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涯,在积累考上大学资本之外,似乎没有起到其他的作用。而在国外,虽然只有数年时间,但是学习方式的改变,思维惯性的打破,以及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实际技能的增长,好像都是改变生命的重要过程。可能这种总结对于我们的反思是有所裨益的,至少比愤青似的谩骂和抨击有用,只是,如何来改变现状呢?

    其实,给耶鲁大学捐款者多矣,我们何必把住一个中国留学生不放呢?教育背景的变换和他的言论的确让我们心里怅然并且若有所失,但是,我们何不把这个当作一个契机呢?想必耶鲁也不是靠捐款才生存下来的,我们也没有太过把这笔钱作为国内教育应得的耻辱,学校的根本在于“教书育人”,改变人生的重大突破或许是充满概率的,在中国的大学里,难道就没有改变人生的常例么?显然,我们无须妄自菲薄,或许以踏实的态度和谨慎的言行,以捐款来表现的感恩,以及不用金钱来表达的谢意,总不会无缘无故的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