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与梦想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内心涌动起几丝惆怅,像天边的云彩,遥远而飘渺;少年与青春的时光仿佛又流转回来,回忆变成了故乡的缕缕炊烟,悠然飘过那些承载童年、少年与青春时光的家园。

 

对家园最初的影像是四川乐山老屋上的青瓦、天井和在青瓦上游来串去的家猫。那只猫,我已记不得它是怎样的颜色,但它夜晚在青瓦上明月下的叫声,成了我童年梦中的牵挂。乐山的老屋很大,坐落在市里最热闹的街区;临街的外屋是一家磨具店,白天店堂里满是磨具的声音,穿过店堂,后面才是我爷爷家的老屋—我出生的地方。小时候一直不懂,也一直想问,为什么我们家会在别人的店堂后面,长大后才慢慢知道,其实外面的房子原来也是我们家的,在五十年代公私合营的时候就变成公家的了。老屋是两层楼木结构的房子,厨房与住屋之间,是一个宽宽的天井,那里就是我们家的“客厅”了,星光闪烁的夜晚,坐在青石板的“客厅”里,看天上的月亮、数天上的星星,身心如同天地一样舒展;而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的时节,退到屋檐下听雨滴落的声音,看雨水缓缓地、平静地从青石板上滑过;尽管文革的烈火在大地熊熊燃烧,但童年依然像下雨的日子从屋檐上滴落下来的水滴:平静而有趣。

 

但这样安静的日子并不长,五岁的时候我来到了重庆父母的身旁。那时,重庆武斗的高潮刚过,父母所在的江陵机器厂也是武斗的重灾区,职工宿舍楼的墙壁上到处布满了像马蜂窝一样的小孔,后来才知道是这些是弹孔。这些弹孔密密麻麻,给建筑钉上了仇恨和恐惧的印记,这些印记一直伴着我,常常在某个时节突然苏醒。我们家住在二楼,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木地板。重庆夏天的天气很闷热,像蒸笼一样,母亲总是频繁地拖地,而每次拖完,热气都不断地从木地板上蒸发出来,我的额头很快生了一个大疮,然后是开刀、耳边是医生夸我勇敢的声音……

 

也许小时候的木地板给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如今我家里的地面几乎满铺实木地板。我喜欢地板上的那些弯弯曲曲记录着岁月的木纹,那种与自然、与时光交流的感觉。小时候的屋里空间很小,木地板看着很近、其实很远;如今,儿子经常在木地板上打滚嬉闹,天热的时候,我也能伸开四臂,在木地板上和风而息。尤其在深秋,当阳光洒进来,均匀地铺展在木地板上时,窗外树叶正在微风中飘落,植物的颜色正随着光线渐渐变化,那时,躺在木地板上读心爱的书,意境无以言表,对生命的感动油然而生。

 

正如家园的变迁一样,六十年,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我不喜欢用“翻天覆地”这四个字,但我发现,不用这四个字,很难用其他的词汇表达出对巨大变化的描述。如今,我们小时候的很多梦想都在这个过程中都变成了现实,是越来越强大的祖国给了我们希望与力量;我们幸运,因为我们正在经历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

 

在祖国华诞之际,在我内心的家园与梦想里,写满了八个字“感谢祖国、祝福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