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也好,蓝海也罢,都不过是概念,对于实实在在的企业经营来说,他们绝大多数时候其实都处于一片汪洋“紫海”之中。
蓝海总是短暂的,所有的蓝海最终都将会染成红色;红海总是表象的,任何一片红海里都隐藏着某些蓝色的海沟。
红+蓝=紫。
红海与蓝海是一种理论上的相对概念,只有紫海才是市场的常态。因此,傻傻地、苦苦地等待那个传说中除了你自己谁都看不见的蓝海奇迹的出现,就好像盼着天上掉馅饼,正好砸在自己嘴上一样。
快速消费品行业是蓝海还是红海?应该是血红血红的吧,但一样有人能在十年时间里创造了从0至300亿人民币的辉煌业绩。不仅如此,在乳制品这片浩翰无边的红海里,蒙牛还通过开发“特仑苏”这样一个产品,为红海添加一抹绚丽的蓝色,可谓是紫海生存的样板。
钢铁业是蓝海还是红海?简直像刚出炉的钢水一样红吧,但它恰恰孕育了中国进入世界五百强的第一家民营企业沙钢。用进废退是自然法则,越是红海里挣扎、搏击、磨炼过的,体格越是健硕。
世界上哪有那么多梦想中的蓝海?!
所谓成功的企业家,其实都是善于在紫海里分离蓝海的魔术师。
紫海生存,首先需要正视现实:不做盲目乐观的美梦,承认和接受紫海的存在,并能踏踏实实地学习在紫海里游泳的技巧。
十年前,杰克·韦尔奇就曾经忧心忡忡地提醒过,大多数企业管理者都有乐观估计形势的倾向,其中很多还抱有侥幸心理。他提示说:一定要面对真正严酷的现实,而非是自己想看到的“事实”。
“头脑里有个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是管理者常常会感染的流行病。因此,不应该把紫海看成一种威胁,而应善于从紫海中找出蓝色的机遇。紫海是一样的紫海,生存状态如何,则完全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智慧了。
紫海生存,还需要掌握技巧:以上制下——越是控制产业链上游源头的企业,从长远来看就越能够影响游戏规则的走向;以高制低——越是占有“业务高地”的企业,就越能够形成一种冲击势能;以快制慢——越是自身快速变革的企业,就越能应对增速逐渐放慢的经济环境。
所有伟大的企业,都是从蓝海进入、从红海成熟、在紫海生存。
紫海,是一种中庸的世界观。承认紫海的存在,就能一边猛烈厮杀、一边获得超脱。
或者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企业生存的一片紫海
评论
2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