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不过是个例子


  日前,杭州语文教师郭初阳梳理了浙江以及全国广泛使用的“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等小学语文教材。他指出教材有着“空洞的说教、随意的‘改编’、没有童趣、模棱两可的事实,甚至杜撰一个个‘名人故事’等问题,如《爱迪生救妈妈》《陈毅探母》等课文与事实不符。”他说:“或许这些故事的本意是好的,但孩子们不需要善意的谎言。”——《钱江晚报》

  【教材不过是个例子】

  笔者并不完全赞同郭老师的见解。在笔者看来,语文教材不是历史、科学教材,要求完全“符合历史与常识”,是不合理的。比如郭老师提出,苏教版《云雀的心愿》中写道,“云雀妈妈擦去头上的汗水……”鸟类没有汗腺,哪来汗水?其实,多数读者都能看出《云雀的心愿》是篇童话,云雀妈妈“擦汗”是拟人化写法。同样,如果只因在传记里难以找到事实根据,就必须将《爱迪生救妈妈》撤出课本,那《西游记》《三国演义》怕都不能读了。

  其实,笔者理解郭初阳老师的用心。他是担心编造、篡改的课文,以及观念不现代、不正确的课文,会给学生带来误导。必须承认,这样的想法不全是杞人忧天。事实上我们的语文课文,是一直承载着思想教育功能的。不过笔者以为,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在“如何教育”方面做得比较好的话,一些课文即使有些瑕疵,也不会造成什么问题。

  此外,价值观的陈旧与新颖,原本就是相对的,何况对于同样一个故事,不同的人也能有不同的判断。语文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信服”课文内容,而是让他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提高语言鉴赏能力,以及通过讨论分析文章主题等等,来锻炼思维和表达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爱迪生究竟有没有救过妈妈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课文的语言好不好,内容是否值得学生思考讨论。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材不过是个例子。”或许当为注解。(李清)

  【杜撰版教材有违教育初衷】

  可以说,小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是一届届学生共同的历史记忆,冰心的那盏“小桔灯”不知道照亮了多少孩子的心灵。而爱迪生利用光学原理,让母亲在光明中顺利地完成了手术,更让许多孩子受到了触动。如今,郭初阳做了回揭穿“皇帝的新衣”的“孩子”,他告诉您,您的这些历史记忆中的美好画面,有些是不存在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这些画面是被别人PS过的。但PS的理由,不是像“正龙拍虎”的周正龙般为了赤裸裸的利益,而是要对您进行良善的教育。

  这样的理由总让人有些不舒服,它给人一种我们是被制造、被设置的感觉,套用一句话,就是“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让人不解的是,举凡人世间我们难道就找不出真实的故事,来教育我们的学生,非要用看上去很美,但却是或子虚乌有、或空洞、或与时代脱节的故事来培养学生吗?实际上,善良的谎言终究还是谎言。也许,选编教材者可能认为,在光辉人物身上“写”出道德故事更让学生信服,而一旦学生们知道这些昔时的画面是被PS过的,那么道德的高塔或许会轰然倒塌。

  语文教材毕竟不同于一般通俗读物,它的背后有着国家意识与社会伦理,而正因为如此,它才更需要权威性与准确性,但这种权威性与准确性,却不是让教材与学生产生距离的理由,在此基础上理应兼顾着时代性与趣味性。因为在道德指挥棒下的说教,易让学生起抵触心理;脱离于实际生活的良善美德,反而不会让学生信以为真。其实,教育的初衷是教会孩子们求真、求善、求知,而若孩子每日朗读的教材是被PS过的,就不仅是一个尴尬的事情,因为优秀的学生不是由杜撰的教材塑造的。

  (王海越)

  详见:http://epaper.tianjinwe.com/mrxb/mrxb/2009-09/24/content_68593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