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老师:
在您八十大寿之际,有感而发,特作博文,呈您一阅。
http://williamysu.spaces.live.com
侨办 苏育群
人生八十再创辉煌
9月18日又是厦门爱乐的一场周末音乐会,即将启程赴美加访问的厦门爱乐乐团在音乐岛爱乐厅向厦门人民献上了一场精彩的热身演出。今天的爱乐厅与往日多少有些不同,充满了喜气,到处摆放着花篮,今天爱乐将在这里庆祝艺术总监郑小瑛老师的八十大寿,而这一切郑老师似乎还蒙在鼓里。
一早得知,我便送来了花篮,此时正摆放在指挥台前,我看了一眼台上熟悉的乐手们,惊讶地发现已离开厦门爱乐多年的首任首席骞爱今晚又坐回到了第一小提琴的队伍中;曾经担任厦门爱乐艺术副总监、常任指挥的王钧时老师今天也重新执棒厦门爱乐,指挥上半场的音乐会;台下有着许多熟悉的面孔,有著名作曲家鲍元恺教授,有台湾指挥家陈澄雄,以及厦门市有关方面的领导,可谓高朋满座……
当郑小瑛老师指挥厦门爱乐第47次演奏中国本土交响作品《土楼回响》落幕,转身面对欢呼的观众时,无数的粉丝登台献上鲜花,令郑老师喜笑颜开。乐团首席黄体文突然起身,走上前去深情地献上一束蓝色的鲜花,令指挥台上的郑老师一时间多少有些错愕,随即绽放出孩童般的灿烂笑容。激动万分的郑老师多次谢场后再次回到指挥台,指挥厦门爱乐、爱乐合唱团以及全场观众高奏高唱《歌唱祖国》,行将出访的厦门爱乐在祖国60周年华诞之际提前献上了一份贺礼。
郑小瑛老师的感言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她说,是中国这片土地,是从小所受的教育让她明白,音乐是人民创造的,音乐是属于人民的,所以她的想法便是要让音乐与人民共享。
我明白了,这就是郑老师的艺术动力!
也许每个音乐家对音乐的理解不尽相同,也许这是新中国革命教育在郑老师身上留下的深刻烙印,但无疑却是十分朴素和真挚的,这就是郑老师身上那股不熄的艺术火焰的源泉!正是这股动力和激情陪伴着郑老师走过爱乐11年,带着这百人乐团和中国交响乐作品走向欧洲,到交响乐的发源地推介中国的交响乐作品,让世界了解中国;陪伴着厦门爱乐跨越海峡走向台湾,也走向香港、日本、美国等地,走向全世界;同样也走向闽西山区、革命老区去播撒严肃音乐的种子……
我为郑老师的朴实感言而鼓掌,身旁坐着的就是那位默默陪伴着郑老师大半辈子的老伴儿,此时此刻他已激动无语,深情地面对着台上的郑老师……不需要任何言语的沟通,我想他一定听到身旁的我持续不断的掌声,听到场上的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是啊!无论多少言辞此时此刻都无法完整表达乐手们对艺术总监的爱戴,无法表达厦门乐迷们的感激,无法表达厦门人民的感恩之情。11年前已近古稀之年的郑老师在结束了风靡一时的“爱乐女”后,应殷承宗先生之邀,南下厦门,组建了中国第一个民办公助的交响乐团。11年过去了,正如郑老师所说梦想成真,而这一梦想其实却是她不敢想像的,她说是厦门成就了她的梦想。
11年厦门爱乐走过的历程让郑小瑛载入了厦门的音乐史,载入厦门史册……郑小瑛老师对推动厦门现代音乐的发展功不可没,因为有了厦门爱乐,如今的厦门据说已成为中国的一个音乐重镇,几年前厦门承办了第四届柴科夫斯基青少年音乐大赛、第四届世界合唱节等重大国际音乐赛事,厦门爱乐功不可没。
纵观全球,也许七十岁的指挥家大有人在,但以七十高龄而亲手创办并一手经营成长一个交响乐团,我想郑老师一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由衷地佩服郑小瑛老师的勇气和毅力,当年她南下厦门白手起家创办这支交响乐团,我几乎是从一开始便见证了郑老师的创办历程。创办之初的艰辛可想而知,当初乐团设在鼓浪屿,每次演出都要搬动大件小件的乐器,乐迷们也十分辛苦,舟车劳顿,作为艺术总监还经常得面临乐团揭不开锅,乐器不足等局面……还好,厦门毕竟有一定的音乐基础,有着当地政府的鼎力支持和闽南商家的慷慨捐助,乐团终于一步步走向稳定和成熟。如今的厦门爱乐已汇集了全国除西藏外各个省市区的各路精英,许多青年才俊正是在郑小瑛老师的感召下来到厦门,扎根厦门;许多艺术家也慕名前来与爱乐同台合作。为了每周一次的音乐会,乐手们天天都要排练,业余时间每个人基本上也带了一二十个学生。厦门,这座素爱音乐的城市,其音乐市场与其人口是不成比例的。厦门是中国钢琴家庭拥有率最高的城市,随着厦门爱乐的到来,也正在催生、培养着一大批各式西洋乐器的爱好者和演奏者,培育着厦门的音乐未来……
郑小瑛老师还创立了边演奏边解说的模式,自1999年开始实行周五音乐会,还不时举办露天音乐会,学生音乐讲座,多年来已培养了一大批乐迷,极大地夯实了厦门的音乐基础,每次音乐会我都注意到有不少儿童跟随着家长来听爱乐,虽然偶尔有些不协调的吵闹声,但大体还是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孰不论其是自愿抑或父母所逼,对于培养音乐缘、音乐情结则是大有裨益的,一些足球明星小时候不也是被足球迷的父辈们带进球场而潜移默化地产生兴趣?一二十年后当这些孩子们长大后,一定会更加怀念儿时的这段时光,这段有爱乐陪伴并不寂寞的时光,说不定还将诞生或催生出一批知名的演奏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厦门人民将更加深切地体会到郑小瑛老师亲手培育的厦门爱乐这张城市名片的价值!
我敬佩郑老师对艺术的执着和坚持。虽然是民办乐团,但厦门爱乐从来不为任何即便是官方大型招待宴会作席间助兴演奏,不让权力和金钱腐蚀严肃音乐。据说经某地方政府一再邀请,厦门爱乐曾为一场大型招待宴会作开幕演出,但郑老师有言在先,演奏期间不可开席,否则将不留情面地落下指挥棒,结束演出!前不久,厦门爱乐赴外地演出,在演奏一部交响乐作品时,台下某市领导一时难以抑制激动之情,突然集体上台献花,这一反礼仪的举动随即遭到郑老师的谢绝,领导们被礼貌地请下台,继续倾听演奏……郑小瑛正是以其特有的执着在不懈地推广和普及严肃音乐。
自1998年鹭岛首演,厦门爱乐在过去的十一个音乐季里共举办了800多场音乐会,上演了180多套不同曲目,厦门人民应该感谢郑小瑛老师,让厦门这十来年的周末总不寂寞,总有高雅音乐陪伴,不再孤单!因为有了厦门爱乐和郑小瑛老师,厦门乐空上史无前例地奏响贝多芬的《合唱》交响曲、马勒的第九交响曲以及歌剧《费加罗的婚姻》……放眼全国,除北京、上海,能有几个城市有厦门观众如此般幸运?
在观众的激情感召下,台上的郑老师一展豪情,放言再指挥个20年,此时全场掌声雷动!
我,如同广大的乐迷们正用最有力、最持久的掌声来表达乐迷们发自内心的衷心祝福,祝愿郑老师健康长寿,永葆艺术青春!
回想着刚才台上演奏的五乐章的交响诗篇《土楼回响》,回想着最后乐章《客家之歌》“你有心来俺有情,唔怕山高水又深,山高自有人开路,水深还有造桥人”,客家人那股不畏艰难的精神不正是郑老师这位“客家女”人生的最好写照吗?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部交响曲,我相信,郑老师的人生一定有如《合唱》,有如《土楼回响》,在沸腾的人民之声中走向辉煌!
2009年9月21日于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