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价齐跌”纯粹自作自受


曾经有一个机会摆在我面前……

王子鹏 

       “曾经有一个机会摆在我面前,我没有去珍惜,等失去了才后悔莫及……”,多少年以后,在回顾2008年10月到2009年9月这短短一年历史的时候,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中国的开发商发出这种至尊宝式的感慨。或许没有人会在意这些历史的细节,在商业社会的滚滚大潮中,我们更多地向前看和向钱看,融资-圈地-卖房,周而复始。
       从去年10月份开始,中国的房地产坐上了过山车,从高峰到低谷,那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垂直打击”。彼时,笔者已经从房地产边缘抽出了半个身,从一个更加边缘的角度看,那是一次严冬,同时也是一个机会,一个把中国的房地产从“古惑仔”打扮成“职业经理人”的绝好机会,可惜,那些身在其中的人似乎没有这样想。
       房地产业形象不佳,这一点古今中外概不例外。即是在欧洲和好莱坞的文艺作品中,地产商一般都是大反派。对房地产开发商缺乏好感,其原因可以有很多,比如对自然的破坏、对城市和个人记忆的破坏、对金钱的贪婪和由此产生的暴利、暴力和欺骗等等。即使在完善的法治社会,开发商早已“改邪归正”,但人们的记忆没有消退,一旦需要一个反派角色出现,房地产开发商往往第一个就跳了出来。
        对当代中国而言,这些负面形象完全不用到记忆深处探寻,它几乎就是活生生的现实。大量的负面新闻和我们一起与时俱进。在21世纪不长的这几年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房地产业的形象与房价呈反比,房价越高,形象越差。以至于在2009年的春节前夕,网友制作的视频用“房子降价啦”、“开发商完蛋啦”之类的词语表达春节的喜庆。当然在我们看来,这种幸灾乐祸的心理其实非常不理性,但是表达这种情绪的年轻人并非完全不懂房地产覆巢之下没有完卵的经济常识,“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这种宁愿与船同沉的心理与美国人看昔日风光无限的华尔街倒霉时的心态完全一样。这种社会心理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都会影响到政府的政策走向和力度,并最终由全体纳税和不纳税的国民一起埋单。
        要改变房地产业的不佳形象,仅仅靠明星开发商扯淡作秀、吃拉面、和民工合影等等是不够的,它需要对房地产开发的思路、模式和未来发展重新思考和定位。在 “人傻钱多”的快速发展时期,没有人、似乎也没有必要这样做,但是在房地产终于从云端跌落,痛定思痛,真应该好好规划一下未来。
       现实的房地产,明的暗的有三大问题:欺骗、暴力和暴利。前两者基本属于法律范畴,这里不讲,而且对于有头有脸的大开发商来说,早已过去了那个时候,但是对于暴利的追逐,却被以某种合理性的外衣掩盖起来。
       追逐利润是商人的本性,获得利润是企业的天职,高额回报是每个企业的梦想,这些都没有错。甚至在快速发展时期,开发企业获得社会难以接受的高额回报笔者也可以接受。但是,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应该看到那种近乎暴利的高额回到只能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现象,“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房地产业也一样,早晚会回到一个拥有合理利润的稳健发展时期。如果看不到这一现实,没有暴利的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暴利,那就是自作孽,不可活。
       这个话题其实已经谈了两三年,早在2006年7月,房价正如日中天的时候,笔者曾在某报社评撰文《告别厚利时代》,无非希望开发商未雨绸缪,为以后的稳健经营时期早作准备。如果那时这种想法过于超前的话,那么在金融危机深化的2008年年下半年,这一话题就成了业界,尤其是开发商频率最高的话题之一。那时的开发商和职业经理人大都具有了某种职业精神,严谨而且谨慎,低调而且务实。大家似乎纷纷认同和接受了利润摊薄的现实。正是在那时,笔者天真地以为,看来房地产业要变成“好孩子”了。
       同情弱者是人的天性,中国人尤其有轻易原谅一个受伤弱者的传统,如果房地产真的这么“谨慎”、“低调”下去,在“告别厚利时代”之后,中国的房地产完全能够以一个新的形象出现。
       然而,这种希望随着气候的回暖而迅速溶解了。春节过后,房地产界迫不及待地迎来了一个“小阳春”。对此,笔者颇有看法,亦曾在《说房》杂志撰文表达对这种“叫来的春天”的质疑。事实上,笔者感到尤其痛心的是,中国的房地产界没有在那样一个冬天的认真反思自己,而是隐忍了一个冬天之后,迫不及待地想重温当年的旧梦。于是,一个虚假的繁荣就像电脑特技一样被人为制造出来,大家一哄而上,分食最后的晚餐。
       不久,房价果然上去了,部分城市又再现了排队购房的长队,房地产不仅“回暖”,甚至出现了期待中的“反弹”,形势似乎一片大好。不管形势是真好还是假好,笔者那时不得不得出一个极其令人失望的结论:中国的房地产再一次在浮躁中丢失了自己,失去了一个改变自己形象的最佳时机,一个丢失了“真诚”的行业无法赢得社会的尊重,一个靠透支民众消费能力而获得发展的行业难有持续,一个吹起来的泡沫更是无法持久。
       进入九月,本该是“金九银十”的传统旺季,中国的房地产迎来的却是“量价齐跌”的危险信号,这不能不引人深思。当然,对于这些变化莫测的数据,经济学家们可以给出各种解释,但笔者宁愿相信“不理性”地认为这是民众对房地产的失望和唾弃;同样,中国房地产的前景同时面临着很多可能性,但是,失去的机会,还能再有吗?失去的真诚,还能找回来吗?

       2009年9月16日星期三

    《说房》杂志专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