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全球经济“修复性失衡”


警惕全球经济“修复性失衡”

苏培科 /

 

    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打破了全球经济的畸形平衡。为了恢复经济增长,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让骤然暴跌的经济曲线从陡变缓,并有型反转的迹象。然而,这仅仅只是一种迹象,还不能盲目乐观。因为,全球经济修复性的失衡正悄悄地到来。

什么是畸形平衡?什么是修复性失衡

所谓畸形平衡,就是中美(G2)经济之间的畸形互补,实际上也是一种结构性失衡。具体表现为:其一,以往美国的消费占GDP的比重达75%左右,而中国仅占34%左右,二者的平均数正好是世界平均水平,中美两国经济具有高度互补性;其二,美国的超强消费超过了自身的实际生产,从而大规模进口,而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又向欧、美市场大规模出口,正好弥补和满足了美国的需求,同时中国价廉物美的产品又替美国拿走了高通胀,从而美元可以肆无忌惮地“定量宽松”;其三,美国居民在金融危机之前几乎零储蓄,超前消费形成的贸易赤字只能依靠金融产品向全球举债,而中国的贸易顺差为其积累了很多资金,为了保值增值的需要就将一部分变成美国的债券,成为美国最大的债主,将钱还给美国人进行更大规模的消费,另一部分则变成更大规模的制造业和产品,然后再出口到美国和欧洲,换回美元后重新购买美国债券。如此反复地循环,不但让美国人借钱消费的模式得以维系,而且还繁荣了金融市场。超前消费给美国经济创造了高增长,中国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外汇储备及高增长,看似各有所得和往来平衡,但实际是一种结构畸形的平衡。美国是产品和资本双进口,而中国则是产品和资本双出口。直到金融危机打破了这种畸形平衡

现在,中国政府正在抑制产能过剩、减持美国国债、去库存;而美国正在去杠杆、提高储蓄率、抑制过度消费。这些举措似乎是为了两国经济增长恢复平衡,但实际上这种修复畸形的行为又会制造新的失衡,即“修复性失衡”。

尤其是奥巴马政府日前暗示,美国将不再继续担当全球最终消费国和进口国的角色。上个月,白宫经济委员会主任拉里·萨默斯在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演讲时也表示,美国必须成为以出口为导向、而不是以消费为基础的经济体;必须依靠真正的工程技术,而不是金融巫术。如果美国真的执行这样的经济政策,则会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带来新的挑战:

    第一,美国金融衍生品的去杠杆化造成的真空由谁来补?美国人会通过勒紧裤腰带的方式来弥补吗?显然不太可能。通过美国目前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看,很有可能美国政府会放下华尔街的金融巫术而拿起美联储的货币巫术,即通过美元贬值的方式让全世界来买单。按照历史经验,当美元贬值10%,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减少1个百分点,显然美元还有很大的贬值空间,中国的外汇储备和美元资产面临着被严重稀释的风险,希望我们的管理当局提高警惕

据纽约大学教授鲁比尼的计算,此次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损失是3.4万亿美元左右,到目前为止全球金融机构核销的不良资产只是1.42万亿美元,即还有2万亿美元的不良资产等待核销。所以,目前说金融危机结束和全球经济复苏还为时尚早。

第二,美国的储蓄率从快速跃升至目前的6.9%,很明确地告诉全世界,美国人的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已经发生了改变。他们减少消费,对保增长、挽救出口的中国经济雪上加霜,会让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

金融危机后很多人指责美国人不储蓄和超前消费,现在他们正在修复畸形的消费增长模式,这会给我们畸形的投资驱动和出口驱动增长模式提出挑战,会对冲我们一些积极的政策,在短期内会给中国经济造成影响,长期会迫使中国经济也进行被动式修复。

这一趋势要求我们也应该进行及时地调整结构、去库存,要求及时修复畸形的投资、出口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不能再一味地“保增长”,不能再盲目、低效投资。否则中国经济在短期内受刺激政策让GDP出现回升,但长期会出现很糟糕的结果。即我们的产能过剩会进一步扩大,而且大量进口的原材料会形成新的产能压力,同时我们的大量进口会进一步助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让我们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并提高了我们结构转型的成本。目前,中国政府出面抑制产能过剩非常必要和及时,否则一些投机商和盲目的生产者不但会制造更多的过剩产能,而且会让中国经济更加被动。

第三,美国调整经济结构,从金融巫术走向以出口为导向,对其他依靠出口来驱动的国家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尤其是美国的高科技项目如果开始出口,肯定会有很大的市场和很高的附加值,这会给结构转型期的中国经济造成一些冲击。

所以,目前中国经济除了抑制产能、调整结构之外,改变需求在外、原材料在外、资金在外(外汇储备在外低利率购买美国债券)的增长模式和启动内需迫在眉睫。

 

延伸阅读请浏览苏培科文 http://blog.sina.com.cn/s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