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在于监管能否匹配和到位


  创业板的推出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热点,近日有消息称,创业板有放缓推出的迹象。那么,创业板的推出与否,对于中国经济到底有着怎样特别的意义?《第一财经日报》就此专访了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万寿。

  《第一财经日报》:近日有消息称,创业板有放缓推出的迹象,如果创业板推迟,可能产生什么影响?

  李万寿:影响会很大。我们现在通过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但这只是一个治标的办法,中小企业受惠面极小。而治本的办法一定是要中小企业真正发展起来。中小企业的发展靠什么呢?靠资本实力,现在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就是直接融资的瓶颈问题。

  创业板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和杠杆的撬动作用。所谓的示范作用就是,通过培训、教育,使得中小企业能够懂得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按照资本市场的要求来规范发展;所谓杠杆作用,就是通过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使得企业获得资本实力增强。以前去银行贷款,通常要求担保公司提供担保,而要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就必须企业拿厂房、设备抵押做反担保,可是企业还没发展起来时,它拿什么去作抵押呢?所以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就进入了一个怪圈。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为企业注入资本实力,使其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

  《第一财经日报》:创业板除了使中小企业融资形成良性循环,也会带动创投行业的发展。但是有观点认为风险投资、创业投资这些机构在创业板中退出太容易,获得的收益太高,你是怎么看的?

  李万寿:很多人只看到比例较少的成功案例,没有看到无数的牺牲和失败。投资中大量的企业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就是风险,甚至是高风险。风险投资公司和股权投资公司凭什么要去冒这个风险,去进行这样的有风险的投资呢?它去做这样一个风险投入的同时,也要市场有一个对冲机制来消除、降低或化解风险,那就是一定要在资本市场上通过成功的项目上市获得较高的收益。成功案例上的高回报和高收益才能够对冲掉在不成功案例上的风险和损失。如果没有这个激励机制,它怎么能有动力去做中小企业的投资呢?

  比如2005年我们有一个上市企业叫金证科技(600446.SH),在投资金证科技时风险是不确定的,这个过程中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当时我们所投资的大多数企业都没有上市,只有这个企业上市了,它给我们的总体回报率是40%,投了4年,意味着年回报只有10%。而与此同时,同期投资的很多企业都死掉了,风险投资的本金都没有了。怎么可能只靠这10%的收益去弥补本金的损失呢?只有投资金证科技的资金取得至少几倍以上的回报,才有可能冲抵其他投资项目造成的本金上的损失。

  有些人认为,风险投资获得那么高的收益是不可思议和不合理的,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因为风险投资所投资的项目并不是100%成功的。要知道,中小企业尤其在发展的早期阶段,风险是非常高的。现在没有创业板的支持,大家就指望中小板,假设有一家公司,可以推它到中小板上市,但对于那些没有太多销售收入和利润的企业来说,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就没有人愿意去冒这个风险投资了。怎么样才能使其有动力呢?这就要靠创业板的效用。

  另外是资本市场中投资人的心理预期。任何一个投资都不敢是太长期的,一定是要有一定周期的。投资人希望看到自己的投资在三年、五年甚至是七年内能够收回投资、按期结算、取得收益。如果投资时前途都是遥遥无期,永远不能够在市场中退出与结算,投资人就没有盼头了。

  《第一财经日报》:目前最主要的意见是担心创业板推出后会有腐败滋生,有些垃圾企业的风险会被转移到投资者身上,投机风盛行,你怎样如何看待?

  李万寿:一个市场如果没有投机,还有存在的价值吗?投机和理性的投资两者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剩下理性的投资者,那么市场就会没有活跃度了。难道现在的主板和中小板就不存在投机吗?关键是要把投机控制在一个什么样的度上面。

  此外,不要创业板就能防止资本市场的腐败吗?腐败不会因为创业板的推出而增加的。国外资本市场就没有腐败吗?因为有腐败的可能性就不推出了?关键是监管是否能够匹配和到位。

  《第一财经日报》:有一种观点认为,目前有关创业板规则的设置很难帮助筛选出优质的、发展前景很好的中小企业。建议利用行业专家委员会或者调查委员会对企业上市时的招股说明书进行更为详细地调查,您觉得这是否有必要?

  李万寿:任何一个专家都是有其局限性的,他不可能覆盖所有的领域。比如说高科技新兴产业这一块里面有很多新的内容,即使有一个IT专家很懂行,但IT行业里面还有很多的细分。而且有些技术专家不一定对产业的方方面面都熟悉,有些产业专家又不一定对技术方面很在行。所以,请专家做些辅助性的决策可以考虑,但是不要迷信,作为参考即可。

  我想更多发挥作用的还是诸如券商、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利用市场机制和管理机制来提高优质企业分辨率。这就要求信息披露做得非常充分。

  因为有些投资即使是在投资阶段把握得很准,但是在未来还是可能出问题,在成长中的企业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市场、团队、商业模式都很重要。尤其是对于团队的考察我觉得可能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