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腾了将近两年,中冶的“泰山计划”终于尘埃落定了。说说我的一些看法。
(1)冶金工业部撤销后,其下属的大量设计院、施工队伍一时没有归属,于是中冶就诞生了,将原冶金部的设计院,施工队伍以及原冶金部的附属产业全部纳入帐下。由于这些设计院,施工队伍彼此业务相对独立,互不买账,所以中冶的组织结构更多的维持一种松散的状态,它更多的像一个小型的国资委,只是一个管理机构。
(2)中冶的主要子公司有中冶京诚、中冶赛迪、中冶焦耐、中冶长天、中冶华天、中冶南方、中冶东方、中冶北方(不知道为什么没有西方)等等,这些工程公司都是过去的钢铁设计院改制而成,现在的主营业务自然也是钢铁行业的施工设计,当然现在更多的是工程总承包(从设计施工一条龙服务)。这些公司在过去有相对明确的地域、专业乃至服务对象的分工,比如中冶北方做的矿山项目多一些,赛迪更多的是为宝钢服务,但是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膨胀,各家公司都想发展壮大。从中冶集团的层面看,在钢铁工业的设计、施工、建设占有垄断的地位,因为这些项目绝大部分都是中冶子公司完成的,一个项目招标的话,投标的往往也全是中冶的子公司,但问题就在这里,虽然同属于中冶,但各自有各自的小算盘,中冶在这方面也缺乏协调和控制,因此各子公司之间恶性竞争,互相杀价的情形很严重,这无疑对中冶的股东利益产生严重影响,希望中冶上市以后这方面能有所改善。
(3)中冶为我国钢铁产能的严重过剩作出了突出贡献,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样的情形短时间不大能持续下去,中冶的大量设计人员和施工队伍,必然面临着转型,目前中冶的对策主要是1、走出去,去国外建厂开矿;2、向别的领域拓展,比如专门成立了中冶交通公司,收购了造纸设计院,收购了葫芦岛锌厂等等;3、在房地产开发、装备制造、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拓展。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些领域遭受的影响不比钢铁轻多少,中冶在这些领域拓展的如何,未来几年将见分晓,中冶如何带领11w职工走出困境,拭目以待。也许中冶经历了这些挫折苦难,逐渐从泥塘走出的时候才更值得去价值投资。
(4)现时中经常有这样的事情,本公司的职工根很多情况下并不信任自己的公司,因为离的更近往往不好的东西看的更真切一些。比如:唐钢的职工去买柳钢的股票,虽然唐钢的历史投资回报比柳钢好的多,而且对股东的回报也大方的多;而万华和张裕的职工互相持有对方公司的股票,虽然两者都是“高速”成长的公司,但似乎对对方公司的“成长”更有信心。目前作为中冶孙公司的一员,以上仅仅是我的一些感想和看法,说的不对,欢迎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