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后驾车凸显车社会下酒文化的扭曲


最近,中国酒后驾车事件不断增多,交管部门治理力度也不断加大,社会对酒后驾车造成的社会影响也颇为关注。

酒后驾车已经超出了交通运输的范畴,法律、道德、贫富差距、道路建设、交通管制、酒文化,所有一系列的问题纠缠在一起,因此,解决酒后驾车的问题已经不是单靠交通部门一家所能彻底解决,也不是一件能够在短时期内消除的问题。

首先,酒后驾车问题的增多,是汽车社会到来必然发生的一个问题。中国目前的基本状况是,一边是社会拥有汽车数量的增多,一边是根深蒂固的传统酒文化。

中国汽车目前年产销水平已经达到1000万辆左右,而且这个数据仍然在以2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同时,中国在传统上是一个酒文化的大国,无论工作、生活、婚丧嫁娶、休闲娱乐,酒充斥在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家庭。这样,当汽车社会蜂涌向前的时候,驾车者与饮酒者重叠的交集越来越大,当交通管理、安全意识、道德法律等方面一旦跟不上这种文化的冲突,酒后驾车基本上是很难避免。

当一个人拥有车,却如果因为喝酒而不能开车的时候,也许是被车主看作是汽车的浪费;当一个人拥有车,却不能喝酒,则被看作是工作、生活的浪费。其实,这种浪费的冲突来自于对于汽车社会刚刚到来的不适应,以及酒文化在现代汽车社会条件下的不妥协。

这种不适应,这种不妥协,造成的社会问题极其严重,车毁人亡的悲剧,路人无辜的死亡灾祸,工作生活秩序的破坏,都让整个社会陷入了混乱。

酒后驾车其实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对家人、路人的漠视,对工作的极不负责,对生活、对社会的极大损害和挑战。

酒后驾车越来越是一个普遍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贫富对立的问题,也不是仇富的问题,因为当越来越多骑着自行车上班的人,改驾车上班的时候,酒后驾车就成为了全社会每一个人的问题。

从酒后驾车造成的后果来看,这也折射出目前中国交通管理以及道路法规的欠缺法制化。

交通中的问题不完全是驾车者的问题,其实也有行人的问题。比如,行人在路上骑车或者走路,是否严格遵守了交通规则呢?

交通中的问题还有交管治理目标的问题,当交通管理以罚为主的时候,必然放弃预防为主的方针,而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无疑事故发生率就大大增加了。

现在说酒后驾车需要整治,其实中国人的安全意识到现在还没有达到安全带的水平。又有多少人在驾乘汽车的过程中,主动系上安全带呢?手到擒来的安全措施都不愿意采取,何况其它安全措施呢?

要治理这样酒后驾车等一系列的汽车社会的问题,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是无非三条:

一是严格执法。无论对驾乘汽车的人,还是对路上的行人,不遵守交通法规的一律严惩。仅靠宣传教育是不能达到整治的目的的,必须严格执法。

二是以预防为主。凡事皆需要从预防为主,不能听之任之。交通管理部门不能有经济目标。

三是加强交通道路的合理设置。

(网易独家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