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大脑两部分的分工并非如条块分割、诸侯割据那样简单、低级,大自然的造化往往比我们人类自鸣得意的“杰作”更加精妙得多。大脑两个部分由胼胝体这一由3亿个活性神经细胞组成的高度复杂的交换系统不断地平衡着输入信息,并将抽象的、整体的图像与具体的、逻辑的信息连接起来。
小脑——或曰脑干——控制人的许多生理本能,诸如呼吸和心跳。
脑干的上面,大脑的中间部分控制人的情感。科学家们把它叫做边缘(limbic)系统——limbic一词从拉丁文limbus(衣领)而来——因为这一部分像衣领似地裹住了脑干。这一边缘系统通常也叫做“古哺乳动物”脑,因为它与其他哺乳动物大脑的主要部分相似,能够引导婴儿、羊羔或小狗在出生后几乎马上本能地去吮吸母亲的奶水。
边缘系统顶上,是由两边组成的大脑和像一张皱巴巴地毯般覆盖其他一切的脑皮层(cortex——拉丁文“皮”(bark)的意思),主管思考、交谈、推理和创造。脑皮层只有大约30毫米厚,但它有6层,每层有不同的功能。它是宇宙间最杰出的成就之一,使人成为独一无二的造化奇迹。
大脑许多不同的部分协同工作,从而可以存储、记忆和重获信息。
3 “三头六臂”——多元智能结构
新世纪伊始,中国大地蓦然骤起一飙“哈佛旋风”,从通俗作品到专著到媒体,但凡涉及到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则言必称哈佛,书必提卡尔·威特,大有一统江山之势,令牛津耶鲁斯坦福黯然失色,使牛顿高斯毕加索无地自容。一夜之间,仿佛哈佛就稳坐在古今中外人类文明之至高巅峰(至少是最佳幼儿园无疑),而卡尔·威特则似乎位列在卡尔·马克思等众多伟人之上,俨然是人类智慧仅次于上帝之最大硕果。
有点烦,对吧?再好的事过了头就比较烦了。但更麻烦的是,我本想绕道走不去凑这个热闹,但绕来绕去却还是绕不过去。以下的理论很简单然而却很重要,它确实是最早由一位哈佛教授提出来的,而且此公现在依然健在,并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两位发展心理学家之一。在无数冠以哈佛标签的众多宏篇巨著之中,这个理论的出处应是少数的最确凿无疑者之一,套用一句时髦的电视广告辞“XX矿泉水,绝非江水湖水”。我们的部分教育理论的核心恰巧建立在这块基石之上,如果没有这块石头垫脚,很多读者朋友肯定会觉着太坎坷,所以不得已只好冒天下之大不韪再搬来“巨人的肩膀”站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