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已经由‘公平’变成‘严重不公’了
-------所以取消高考成为我们社会的当务之急
文/汪华斌
今天我写了一篇《高考历史使命已经完成》的文章,结果有的网友回答我‘高考依然是我们社会公平的途径’;所以‘高考不仅不应该取消,反而应该得到强化’。我只能说这位网友的观点错了,因为我们高考当时‘公平’并不是受教育的单一公平;而是知识变成‘生产力’的公平。正因为如此,我们上大学不是受教育这个目的;而是得到知识能直接变成生产力,所以高考公平是基于受教育的公平竞争;实际是同时收获生产力的竞争,这就是当时高考公平的原因。而现在的高考除了动用国家的大量人力和财力外,没有任何社会公平的体现;一是受教育者的只有投入而没有产出,二是知识已经蜕化了而不是‘生产力’;三是高考造就少数人畸形致富,所以‘高考’现在不仅不公平;反而成为新的‘社会不公’。
高考公平首先源于知识是社会的生产力,所以竞争教育实际是得到生产力的概念;如我单位当时有两个人,他们竟然是主仆身份的同龄人。也就是说一个是地主小少爷,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所以1958年就上了大学。另一个是这家的放牛娃,从小就不识字;所以解放后不到16岁就参加了工作。谁知这个地主的小少爷大学毕业后,竟然分到了这个放牛娃的单位。当然由于阶级立场的原因,他们虽然在一个单位也没有往来。然而慢慢地这个放牛娃心里不平衡了,首先是这个后参加工作的地主小少爷的工资超过他了;其后是这个小少爷竟然当官,而且从技术员一直到车间主任;而他却永远只是一个老工人。正因为如此,这个放牛娃还在文化大革命中批斗这个地主小少爷。可是后来重用知识分子,这个地主小少爷竟然提拔成了这家企业的厂长;工资自然也是这位放牛洼的几倍了。这里面抛开政治因素,而知识永远是生产力;因为读书的永远比不读书的强。
然而改革开放后还是这个单位,又有两个熟人碰面了;一个是初中没有毕业就进厂顶职的小混混,另一个是他的初中同学一直读到研究生毕业分配到这个单位。由于这些年是对操作人员的重视,所以这个小混混虽然学习不咋样;却在单位里混上了技师。而这个研究室进厂竟然没有岗位安排,所以就跟这个技师后面学习了。当然福利待遇也是同步配套的,这个小混混分到了三室两厅的住房;而这个研究生因为还在实习,竟然只能自己找房居住。再后来单位安排下岗,技师是厂里的红人;结果这个研究生下岗了。在一个全社会下岗的运动中,没有知识的概念;结果这个下岗的研究生只好与父母亲一起去卖菜了。这就是我们社会现代的上大学,知识成为拖累自己发展的累赘。
如果说我们的高考公平,那么我们按成绩录取的大学应该也有就业的差别;然而我们见到的全部是关系就业,连北大研究生都只能卖猪肉;这难道是我们的高考公平吗。一方面是我们高等教育的成本由受教育者承担,另一方面却还有社会的就业风险依然是自己承担;我们的大学在没有风险的前提下,除学费年年增加外;还要无限制的扩招而使教育质量下降。然而这本应该由学校承担的风险,结果又责无旁贷地转到了受教育者身上。所以我们很多贫困户的孩子上大学,结果不仅因为没有找到工作而苦脑;反而还要承担教育债务。也就是说,高考不仅没有使我们富起来;结果反而因为无法还债而陷入困境。
在我们社会这样的现实下,我们的高考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我们的教育还要把风险转给受教育者本人吗。看来我们社会的确应该全面取消高考了,而且还应该彻底地进行教育改革;因为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以就业为目标,没有就业的高等教育又有什么意义呢。
高考作为中国一个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如今的高考没有任何价值,看来取消高考应该是我们社会的当务之急;因为如何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社会的瓶颈,而高考不仅不能为社会增加贡献;反而增加老百姓的教育成本,所以它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如今的高考除了培养了一些人发高考财外,对社会竟然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这样的高考还应该继续存在吗,现在连外国人都知道中国的高考没有任何价值了;所以说中国高考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它应该自我消失了。
这样看来,高考并不公平;倒如同一个陷阱,使很多贫困户的孩子陷入更大的困境。然而正因为如此,高考每年依然造就不少的富翁。正因为要造就这些高考富翁,所以我们社会的两极分化越来越大;而知识不仅未能成为缩小差距的手段,反而成为拉大差距的途径。这样的高考公平吗,肯定不公平;因为它不仅不公平,反而成为新的社会不公。取消高考,一方面为国家节约开支;另一方面也是为受教育者减少成本,把畸形高考恢复到各校自主招生上;从而营造真正的知识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