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组委为邓亚萍读博士买单?


我们这位一向要强的“中国最优秀的运动员”是否最终同意国际奥组委为自己读博买单呢?

《南方人物周刊》5月25日一期《邓亚萍 所有球都是进攻机会》一文有这么一段,读后耐人寻味:

 

 1998年,邓亚萍转到剑桥的纽南语言学院和贝尔语言学院研习英语。不久,她参加了在葡萄牙举行的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会议……用流利的英语念完了发言稿,这使得她的忘年交——萨马兰奇大为惊讶。几天以后,萨马兰奇在办公室会见邓亚萍和张燮林教练,萨翁发现:即便在没有讲稿的情况下,邓亚萍与他之间已能顺利交流。此前,两个好友之间常常要坐一名翻译。就在那次谈话中,萨翁得知邓亚萍留学剑桥的费用是自筹,他当即表示:费用由国际奥委会承担,“就算是奖学金”。

 

从上述报道的最后一句话看,是萨翁亲自拍板,让国际奥委会出钱,“就算是奖学金”,给本来是自筹经费留学剑桥的邓亚萍买单。

读到这句话时,我感到萨翁爱才赏才的气息扑面而来;但读完之后,不能不产生一些感慨和疑窦:萨翁的做派,与国内某些大佬达官的做法何其相似乃尔!国际奥委会的钱,应该不是萨翁本人的吧,他一句话就可以动用,“就算是奖学金”,慷慨地送给他的中国朋友?!

也许是《南方人物周刊》的报道还有些相关的细节没有写出。从文章内容看,这笔算是奖学金的、由萨翁“御批”给邓亚萍的钱究竟用什么方式从国际奥组委出,金额是多少等等问题,报道都语焉不详。笔者也不敢妄加揣度。

一个中国人留学英伦的费用,按笔者的浅见,无非是个人自筹或他筹。这“他筹”的来源包括公费、外来赞助或者凭个人能力获得学校全额或半额奖学金之类。

从报道看,邓亚萍博士(去年11月,邓亚萍从英国剑桥大学Jesus学院毕业,获得土地经济学博士学位,成为剑桥800年校史中,第一个攻下博士的世界顶尖运动员。)是属于前一种情况,自筹经费完成学业。和凭个人努力获得奖学金一样,自筹留学费用本身是值得赞许的行为,表明邓有能力有实力追求自己的学业。

但在邓留学剑桥的费用方面,偏偏有了这么一个“国际奥组委为邓亚萍读博士买单”的“插曲”,让人觉得似乎有那么一种习惯心理在作怪:自筹留学费用好像有点冤,能自个儿不掏腰包最好。进而让人想到:能用别人的钱给自己办事最好,不用白不用……

作为一名读者,我觉得该报道还应说明:国际奥组委最终是否同意为邓出这笔本不应由它承担的费用?我们这位一向要强的“中国最优秀的运动员”(引自《南方人物周刊》报道)是否最终同意它为自己买单了?

撇开隐私的因素,探究这两个问题应该还是有些价值吧。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