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小记


 

    我常去的一处“茶园”步行需要15分钟,沿途须经过两家宾馆,一座桥,一家医院,外加两个红绿灯路口和一排小店。不像那些装点不俗的时尚服饰小店要等到上午10点才次第开门,青砖矮房的“茶园”一大早就开门揖客。

    在这闹热和寸土寸金的都市里,说谁能觅得一隅茶园简直如同白日梦呓。我所说的“茶园”不过是吴裕泰茶庄遍布京城的分店;它们以其林林总总的茶品,成了那些不可一日无茶的市民聊以自慰的“茶园”。

    我已断茶三日。如果说断炊三日令人饥肠辘辘,那么断茶三日,则让我口舌淡淡,继而六神无主了。也曾拿着空杯子徘徊于同事之间,但终究没好意思张口讨些茶叶。一则怕因小事打扰人家,二则也怕别人茶未必对我口味。结果是自己退居一角,看着白开水浸润着杯子的茶垢,想像着“铁观音”在杯口留下的余香,牛饮一般把杯水一饮而尽。

    所以今日一得空就迫不及待地要去“采茶”了。一踏上去“茶园”的路就汇入了南来北往的人流。就好像想买鞋子的人对别人脚上穿什么会多看一眼一样,我沿途总在想:有多少人是口干唇燥地赶路,渴望一杯茶的滋润?又有多少人正被欲望煎熬着,需要一壶茶水的清谈和清醒?大街熙熙攘攘,人们来去匆匆。茶壶不见,茶园未到,茶就在人们的心中,或者就在他们赶路的某一个小憩的地方等待着吧。

    照例是两扇玻璃门洞开,绿色勾白边的“吴裕泰”的招牌在初夏的阳光中熠熠生辉,让人想到百年前它的创始人吴锡卿把他的活力注入一杯一杯的茶水里,传递到了今天。不论是在东城的和平里,还是宣武的茶叶城,“吴裕泰”或者我称为“茶园”的地方,都是相同的外表,连店员都那么的相似:一样的和颜悦色,一样地在取茶称茶时稳拿轻放,一样地在你徜徉“茶园”时不紧不慢地推介茶具和新到的茶叶。

    一进入“茶园”,外面的车水马龙就完全隔开了,眼里只有一个静谧的茶的世界。西湖龙井、铁观音、苦丁茶……在架子上安静地伫立着,就好象等待一位如期而至的友人。我点了前面两种茶,店员知道我每样需要多少,也不多问,就取了一厚一薄的方块纸,把茶叶倒在中间,小心翼翼地包装起来,然后用一种褐色的纸搓成的细绳把它系好,于是,两包茶叶就拎到我的手上了。

    这两包茶随着我步行的节奏摇晃着;它们多像旧时人们拎着的中药包。实际上,走过一排店铺,经过两个红绿灯,路过一家医院的时候,我想,茶于我何异于药呢?它能驱走钻入我脑子里的“瞌睡虫”;祛除我心理燥热时的妄想症,正如茶圣陆羽说的:“茶之为用,……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在这15分钟的路程里,我走着,想着,感觉自己变成了一个青衣布鞋的文人:他“采茶”归来,悠悠然行走在青石板的路上……

 

2009年6月11日记于京华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