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角度看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


  多年来,笔者一直关注中医药治疗SARS、禽流感的作用和机理,认为其在治疗包括甲型H1N1流感(以下简称甲感)在内的疫病方面,具有西医所未具备的优势,只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和作用,可以有效防治甲感,取得抗击这一世纪疫病的胜利。

  运气学说:

  预防仍要持续

  本次甲感蔓延迅速,目前已有数十个国家受到波及,不少专家预测今年秋季将出现病情更为严重的第2波流行。按照中医五运六气学说,亦可对本次疫病的流行趋势作如下推测:

  2009年己丑为土运不及,但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气运相合而为平气之年(本年既是天符,又为岁会,为太乙天符年),全年气候相对比较平和,仅二之气(春分至小满,3月20日至5月21日)气候比较炎热,“其病温厉大行”,与目前甲感的出现正好相符。下半年气候虽然相对比较正常,但二之气和三之气(6月~9月)均是太阴湿土和少阳相火共同主令,疫病乘湿热气候而继续流行仍有可能。另外,2010年庚寅为金运太过,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虽然金运为少阳相火所抑,亦为平气之年,但少阳相火司天,气化运行先天,初之气当于己丑年大寒日(2010年1月20日)前13日交气,其时“寒乃去,候大温”,“温病乃起,咳逆头痛”,如果甲感今秋没有第2次爆发流行,也不可掉以轻心,须防冬末及明年春初再次肆虐的可能性。

  中医药治疗:

  虽不相识,但可异病同治

  面对可能大规模流行的甲感,西医的优势在于对病原体及其流行和致病机理的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公共卫生预防措施,这对防止疫病的蔓延流行具有极其重要的预防和遏止作用。而在治疗方面,一是研制疫苗以增强人体特异性免疫力;二是服用特效药物以杀灭、抑制病毒,由于病毒不断变异演化,研制出来的疫苗对已经变异的病毒很可能无效,这是疫苗预防的最大难题。

  与西医着眼于外来致病因素的理念和思路不同,中医“以人为本”的疾病观和治疗思想把疾病看成是“人生的病”,受致病因素影响而致的生命活动失常,因此治疗亦针对于“生病的人”,从调整失常的生命活动入手,以激发自身抗病力和康复力,使之祛除致病因素、恢复正常生命活动,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在这种疾病观和治疗思想的指导下,中医形成了以“证”为论治对象的辨证论治法则。根据这一法则,“证”同则治疗方法相同。因此本次由H1N1病毒引起的流感,只要表现出一定的“证”,即使以前未曾见识过,亦可以通过“异病同治”法则,按照其证候表现,从“理法方药”角度辨析其病机,确定治疗法则并提出针对性的方药或其他治疗方法。这种基于“以人为本”观念而形成的、与西医不同的认识和防治疾病的思路和方法,正是中医在对付不断变异的病毒时所具有的治疗优势,他能够“以不变应万变”而获得治疗主动权,克服和弥补西医之不足,解决其所无法解决的难题。

  作为一门植根于实践的临床医学,中医在长期同疫病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书于两千年前的《伤寒论》,可以说就是张仲景防治疫病经验的结晶,其所倡立的伤寒六经辨证,至今仍被奉为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规范,对当前防治甲感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其后温病学说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治疗包括瘟疫在内的外感热病辨证论治体系,在伤寒、温病学说指导下,长期以来中医在防治天花、麻疹、霍乱、疫痢、白喉、大头瘟、鼠疫、暑温(流行性乙型脑炎)、湿温(肠伤寒)等急性传染病,特别是在抗击SARS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既建立了用以指导辨证论治的六经辨证、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等理论,亦创制了许多具有抗病毒、治疗外感疫病的有效中药和方剂。更值得提出的是中医在长期抗击疫病的实践中,对因疫邪毒性暴烈,以致人体免疫功能过亢而引起的自身免疫伤害,亦有一定的应对办法。如王清任《医林改错》所载解毒活血汤,本为治疗霍乱急症,清末罗芝园等用以救治鼠疫,近人亦有用于治疗麻疹热毒炽盛重症,而均获效,其机理就在于通过活血解毒以调整免疫机能,避免其对机体自身的伤害。这与叶天士“入血……直须凉血散血”之论相同,对抢救疫疠重证也有意义。

  在当前举国上下高度重视应对甲感的时候,我们既要充分运用西医预防、控制疫情的有效方法,也要认识中医治疗疫病的特色和优势,根据中西医学在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上的不同特色,以中医的作用和优势弥补西医之不足,发挥其在抗击甲感中的主动积极作用。

  发病趋势:

  时疫或疫疠

  虽然甲感刚进入国门,可供观察及总结的病例尚少,但可以参照国外信息,并根据以往的流行情况和防治经验,考虑对应的治疗方法。从当前流行情况结合过去疫病发病资料比照分析,本次甲感在未来的发病趋势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广泛流行但病情比较和缓而不甚暴烈,即中医称之为“时疫”者;一种是病毒发生变异后毒力强烈,发病急暴危重,即中医称为“疫疠”者,两者病情不同,治疗措施亦应因之而异。

  若甲感以“时疫”的形式出现,由于病毒毒力不强,故侵入人体后,人体能够按照自身体质状况及外界环境作出通常的反应,表现出与季节性流感相似的病情,治疗当按中医“三因制宜”原则,根据病情结合时令气候施治,同时亦应考虑到疫毒虽然不甚暴烈,但与一般伤风(寒)感冒仍有不同。如冬春季节流行而有发热恶寒、头身酸疼者为表寒里热,须表里双解,用柴葛解肌汤(柴胡、葛根、羌活、黄芩、赤芍、桔梗、石膏、甘草)、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黄芩、生地、甘草)、羌活蒲蓝汤(羌活、蒲公英、板蓝根)等方加减较为适宜,若有咽痛咳嗽可加服六神丸。夏令流行而有上述症状,或兼有腹泻者当从暑温论治,宣化暑湿以祛疫毒,可用新加香薷饮(香薷、厚朴、扁豆花、金银花、连翘)、三仁汤(杏仁、蔻仁、薏苡仁、厚朴、法半夏、白通草、滑石、竹叶)等方加减。若秋令流行,恶寒发热而咽痛咳喘者,初起仍宜宣表解毒,可用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芍药、甘草),证属凉燥者合用杏苏散(杏仁、苏叶、茯苓、半夏、陈皮、甘草、枳壳、桔梗、前胡)加减,属燥热者合杏桑汤(杏仁、桑叶、沙參、象贝、香豉、山栀皮、梨皮)加减。以上是根据流感病毒以“时疫”形式流行、以上呼吸道为感染路径的发病特点而提出的治疗思路。总之,其基本原则是在根据病情、证候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辨证论治的同时,祛除疫毒邪气。值得指出的是,中成药六神丸不仅是喉科良药,亦对病毒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病毒引致上呼吸道发炎而出现咽喉疼痛者,有良好效果。

  如果病毒经变异后毒力暴烈,则成“疫疠”而传播迅速,病情急重。一些人可因免疫功能受病毒的强烈影响而应答过亢,造成对机体的伤害,伤于肺则引起肺部水肿充血,甚至发生间质性肺病或纤维变性而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若伤于心血管系统,则可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伤于神经系统则可出现非特异性脑炎等病变,病情往往相当危重,SARS、禽流感即因常出现这种病变而难以救治。西医目前主要用皮质激素抑制其过亢的免疫功能,但副作用颇大。中医认为本证邪毒炽盛,遏阻气血,当以祛邪解毒,行气散瘀为要,初起邪热充斥内外,阻滞气机,可用《寒温条辨》升降散(僵蚕、蝉蜕、姜黄、大黄,蜜酒送服),若邪毒虽盛但气血尚未郁阻者,亦可考虑九味羌活汤、羌活蒲蓝汤等解表清里重剂;若邪热已入血分,毒瘀互结,则须以解毒活血为为治,可用《医林改错》解毒活血汤(连翘、葛根、柴胡、当归、生地、赤芍、桃仁、红花、枳壳、甘草)加减化裁,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急救成药如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紫金锭,以及具有较强凉血散瘀解毒功效的六神丸、西黄丸、片仔癀、新癀片等,亦可随证选用。

  发挥中医药优势的关键:

  及早介入

  按照我国的国情,在未来抗击甲感的过程中,治疗时单纯依靠西药达菲并不是切实可行的方法,只有充分重视和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中西医结合,才能取得抗击甲感的胜利。

  2003年抗击SARS的战役,为我们留下了应对疫病流行的宝贵经验,中医药的治疗效果和优势也得到医界和社会的普遍肯定。但回顾中医抗击SARS的过程,最大的教训就是中医药未能及早介入,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到了病情严重恶化,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时,甚至到了西医激素疗法无法奏效时才考虑中医治疗,这已经失去了其发挥最佳疗效和最大作用的时机。假如SARS爆发之初中医能参与防治,假如每一个病例初起病即能采用或结合中医药治疗,而不是等到病情危重恶化时才采用,当年的SARS防治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当时社会上对中医药的治疗优势和作用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则是仓促之下,中医界未能及时形成明确的应对措施和规范的治疗方案。

  凡事豫则立,面对甲感,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和重视其暴发流行的可能性和危重程度,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一方面要大力宣传中医药防治甲感的作用和优势,引起医界及社会的正确认识和重视。另一方面,中医界要集中力量关注本次流感,从中医角度深入研究其病机特点和防治措施,形成应对思路,制定妥善规范的治疗方案。同时亦要加强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运用中医理法治疗本病的技能和方法。这样,一旦疫情广泛流行蔓延,我们即可及时应对,积极、主动投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以有效抗击疫情,为保障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作者:吴弥漫  广州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