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猜想


危机猜想

一、物质不等于财富

人们知道货币的增加不等于财富的增加,因为货币的价值会受通货膨胀影响;但将货币与其背后的物质挂钩是否就合理了呢?我看也未必。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先讲个故事。

话说原始社会有一个匠人兼伐木工,一个猎人,匠人兼伐木工有两把斧子,猎人有两只死山羊,匠人兼伐木工砍木头只用得上一把斧子,猎人在山羊变质以前只能吃完一只山羊,因此如果他们各自保留自己的财物,则匠人兼伐木工就有一把斧子多出来没有用,猎人有一只山羊多出来没有用,好在他们找到对方,将多出来的东西与对方交换,这样他们一起拥有的东西总数没变,但却都多出了有用的东西。

所以,物质不等于财富,物质只有到了需要的人手上才有用,才能算作财富。正因为这样,我们需要交换,需要为库存卖不出去的东西发愁。

二、等价交换有严格的条件限制

即然人们都要交换,那肯定知道多少这种东西与多少那种东西等价,也就是说同样的100块钱商品应该具有同样的效用,交换才可能进行。真的是这样的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容易。应该说,在严格的条件限制下,在规定的某时某地,人们确实可能知道手上的某种东西具有的价值,但实际上社会变化是如此之快,这些东西的价值也会随之而不停地变动,今天的一公斤菜油可以换半公斤猪肉,明天也许就换不了了。

前段时间我看过一篇文章,说大清王朝末期,其GDP占世界总GDP的比例差不多有1/3,但大清王朝的GDP主要是由丝绸和茶叶所创造,而西方列强的GDP中却有着更多的轮船和枪炮,当战争可以使这些“坚船利炮”不断升值的时候,他们选择了战争,大清王朝再多的丝绸和茶叶也就不顶事了。这篇文章里的数据也许不可靠,但道理却很好理解。

正因为等价交换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受环境变化不断变动,所以精明的商人总是能够利用自己敏锐的触觉,预测这种变化,并受益于这种变化。

一般情况下,一颗钻石的价值远大于一瓶矿泉水,但如果你在沙漠里渴了3天,也许你就愿意要一瓶矿泉水而不是一颗钻石了。

三、人们并不总是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也正因为等价交换有严格的条件限制,人们并不总是知道怎么样做才对自己真正有利。这从很多例子中都可以得到说明。比如嫖娼吸毒、上网玩游戏,有人之所以会作这些事,肯定认为牺牲一点其他的什么(比如旅游、短暂的生命、未来的人生等)以换取当前的这些享受是划得来的,可实际上也许他们高估了当前体验到的价值,而低估了那些没有发生的事情的价值,等到有一天他们后悔的时候,一切却根本来不及。

如果将效用定义为竞争力,定义为类似于物竞天择中对大自然的适应力,很多物种并不会总是沿着最能适应未来的方向发展,最终总有一些物种会因竞争失败而消亡。这种情况在我们人类中同样避免不了,总是有些人会因“玩物丧志”或其他原因而葬送自己的未来。

如果将这个问题扩大到整个人类集体,则个人理性导致群体不理性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很多经济学书中讲到的“将牛奶倒入大海”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牛奶倒入大海,人们总的财富只会减少不会增加,但将牛奶倒入大海的人会因此而将牛奶卖个好价钱获得更多利益。类似的例子是一位著名的过世画家共留下5幅画,这5幅都在同一个人手里,一个买家想用10万元一幅的价格买这些画,结果卖画的人就当着买画人的面毁掉其中的4幅,留下的一幅成了孤品,而孤品就要卖到100万。

也许有人说这些都不是太常见的例子,而最常见的例子莫过于我们城市公交每天上下拥挤的人群,当公交车上的座位不够的时候,人们经常一拥而上,目的是抢占座位,而毫无疑问,在总座位数是不变的情况下,人们总的福利不会有人抢而增加,却必然会无端的因为抢而付出新的代价,如挤的痛苦。

四、经济危机的本质

如果人们连自己的需要都不那么确定,那不能明确把握别人的需要就不难理解了。

商人都知道,如果能够猜中顾客的心,知道他们今天明天要什么,那生意就好做了,离发财也就不远了,可顾客的心却好像天上的云,说变就变,就是最成功的商人,也总有错估顾客需求的时候,也总有投资失败的时候。

有人说,这很正常,一个商人的错误预期只要不影响他人,那么这个人错了,那个人不错,大家的错误在不同的时间段以大致相同的概率出现,是不会出现经济危机的,即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集中出现大量的生产过剩问题。但现实生活中危机为什么经常出现呢?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的解释是一个人的错误预期必然会引起别人的错误预期。就以目前此次起源于美国的危机说起吧。当美国的部分民众错误的高估了自己的还贷能力时,社会中介机构和银行又没有把好关,银行就高估了自己贷款的安全性,结果整个美国社会都高估了自己的财富,形成所谓的“泡沫消费”,最终让中国等出口国跟着高估了出口形势,导致“生产泡沫”。而只要是错的,最终总有无法维持的一天,当那些美国人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借的那些钱根本没法还得上的时候,美国银行支撑不住了,中国的出口商发现自己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了,一些行业的专业人才发现自己的劳动没有市场了,如是危机也就发生了。

这个过程我还可以用另外一个故事来说明。故事里有两个小孩,一个叠纸船,一个采野果,他们都需要对方手上的纸船和野果,一开始他们以1个纸船换2粒野果的条件展开交易,都觉得划得来,都积极地叠纸船和采野果,但接下来他们都错误估计了对方对自己产品的需要程度,等再次交易的时候他们发现对方肯出的价比原来估计的低了很多,原来自己手上拥有的财富远不如自己预期的那么高,如是都陷入了一种严重的恐慌之中,同时减少生产(叠纸船和采野果)和消费(纸船和野果)。

五、凯恩斯的局限

经济危机时如此的让人不爽,因此人们总是非常讨厌危机,但又总是忘了,所谓危机实际上并不始于人们发现错误的那天,而恰恰始于人们最忘乎所以的时候。

为了减轻今天的痛苦,人们往往选择最简单的方法----继续给自己一个强大的幻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就是这样的一种麻醉剂,倡导通过减税、扩大政府财政支出和采取积极地货币扩张政策,目的就是让大家感到有钱而敢于消费。但毫无疑问,这是完全没有用的。就是凯恩斯自己也非常清楚,他的理论只使用两个基本数量单位,“即货币价值量和就业量”(《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才能成立,而我们上面已经谈到,用货币来度量财富是有缺陷的。

我们可以假定上面那个故事里的两个小孩,受到“凯恩斯式欺骗”后继续叠纸船和采野果,或者被人为支配到某个地方去修摘茶花,但新增的纸船、野果和茶花的价值能够抵得过新增的投入吗?可以说很难说,如果不是人们不受干扰的自由选择,新增的纸船、野果和茶花就很可能没有多大用处,只不过是为了让“泡沫”不要破灭或者破灭得慢点的一个“吹气”行为。

六、救市的真正出路

两个小孩的那个故事告诉我们,生产和消费的减少其实只是的危机一个表象,而深层次的问题是需要对价值重新判断。财富和物质是两回事,“纸船野果”的多寡不能代表财富的多寡,真正满足需要的能力才叫财富。生产和需求的减少不值得恐慌,愚蠢的判断才是危机的真正根源。因此解决危机的出路不在于盲目地增加对现有产品的需求,或人为地增加某种特定需求,而在于重新发现真正的需求并取得满足这些需求的能力。消除痛苦不能依靠“麻药”,因为痛苦的根源是错误预期以及依次预期采取的行动,因此,纠正错误预期,采取正确行动才是解决危机的真正出路。

也许故事中的小孩早就在痛苦的一分钟后发现,他们实际上只需要叠2小时的纸船和采3小时的野果,而其他时间他们可以用来捡贝壳和学写字。新的最优安排可能只有他们自己相互通过信息交流才能发现,其他人就是万能的上帝也许都难以做到。

但是就像凯恩斯一样,很多人都不会选这条路,因为发现新的需要并获得满足这些需要的能力很难,很需要些时间并要用痛苦来作为“药引子”。

不过并不总是所有人都这样。茅于轼教授在接受厦门日报采访时就表示,“不赞成政府提高出口退税率,这只能缓解一时,反而会给企业模糊的信号。政府应该当机立断,明确告诉企业必须调整和转型,早调比晚调好。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企业都不能做出口加工了,如果你有好的营销,好的品牌,你仍然可以坚持,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状况决定是否调整经营方向。”

笔者无名小卒一个,茅于轼教授可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的话应该可以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