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我们的孩子这么累?
在国家正准备启动教改之际,安徽高三学生章锐的文章《我被中国教育逼疯了》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也可能有子女上学,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我们的孩子的课业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但虽好象比我们多学了点电脑什么的,但整个动手能力和为人处世能力又不比我们强。
这中间肯定出了问题!而具体是什么问题我想尽管大家都争论得很厉害,但仔细分析起来却不复杂。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知道作任何事情都要有个限度,超过限度就必然不经济。因为我们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时间用来学数学了就必然没有时间用来阅读、散步、聊天、睡眠……时间都用来学习课本知识了,自然没有时间用来锻炼身体、交友和作其他事情,而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告诉我们某项东西越多最后增加的效益越少,面包吃多了可能不光浪费钱,可能还会有害于身体,教育当然也不可能例外。内蒙古教育厅前副厅长刘国仁(《南方周末》090212读者来信栏目http://www.infzm.com/content/23664)讲起自己担任一所重点中学校长时减轻学生负担,得不到教师、家长的支持,升学率不降反升,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那么这么不经济的一种作法又怎么会扎根下来弄得大家如此无奈呢?
从市场的角度讲,价格决定供需的前提是信息透明,如果大家根本搞不清楚“商品”质量状况和取得这一“商品”的代价,根本没法在不同的商品间进行有效比较,那么市场当然就会失灵,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你可能去买一箱含三聚氰胺的牛奶。教育市场也是这样,你看到几篇象样的教育研究文章,谁能弄清楚“减负”到底能给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谁能说轻“减负”对考试成绩的影响到底是正(就象前文刘国仁说的)是负,减到什么程度是负有减到什么程度几乎没有影响,而“减负”最终又能带来多大的效益(比如增加睡眠可以防止智力衰退,减少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等)?老百姓搞不清楚自然宁愿相信自己的直观增加投入,逼孩子读书,就象很多人拜菩萨,“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去冒可能导致自己孩子失败的风险给他们“减负”。何况现在到处都要求高学历,尽管有很多人的学历都“假得很”,但普通老百姓到那里去弄假的?所以要真正让大家相信减负的好处,就是要让这些信息更大透明化,减少整个社会对文凭的需求,在政府文件中不要简单的将高文凭就当作知识化的标志,多宣传一下文凭不高的人如何成功的故事。
上面是从学生家长的角度讲的。实际上现在很多家长已经并不象《我被中国教育逼疯了》里的父亲那样逼孩子读书,特别是一些有文化的家长,都多少懂点学生负担过重的后果。更重要的是,他们要为孩子的一身负责。毕竟父子、母子是一辈子的事,投入和回报要从孩子的一生来考虑。而从老师却可能不同。尽管师生也是一辈子的事,但对有些人来讲,可能最重要的只有那么几年,所以主要只考虑那么几年,至于睡眠不足导致孩子几十年后的高血压、糖尿病可能根本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他们最要紧的是在这几年间要孩子出成绩,特别是当孩子的成绩几乎就是评价一个老师好坏的唯一标准的时候。这也是为什么老师普遍比家长更重视考试成绩的原因之一,如果说家长对孩子考虑得较多,可能更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的话,那么为什么这种考虑又难以从教育市场交换中传导给老师呢?这就得说到我们的教育制度了。我们国家对教育(主要指基础教育,下同)的投入是直接给学校(老师),也就是说教育的直接支付方是国家,因此国家才是真正能够影响教育产品供应的力量。国家怎么考核学校,不可能拿孩子成人后得不得高血压、糖尿病来考吧?只有考试成绩才是最简单的,也是唯一可行的。而家长一旦失去交换中的筹码,对教育产品就不能随便挑挑捡捡的了。所以经常会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作为教育产品的消费者经常受到产品提供者的“欺负”,比如多收费。改变这一现象的方法只能是将钱(比如教育)发给家长,由家长来挑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