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夫子”的成才之道
“兔夫子”者,是我的一项临时发明,用以戏称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山宗师胡适先生也。
读过小兔子学游泳的寓言,转念间,便想起了胡适的成才之道。寓言的主人公是小兔子,其身份是一个受教育者。巧的是胡适正好生于1891年,属兔,更巧的是史学家唐德刚在《胡适杂忆》中对他有这样一句定评“开风气之先,据杏坛之首”。我以“兔夫子”戏称,即源于此。在我看来,这位“兔夫子”的成才之道,相对于寓言中教练野鸭、评论家青蛙、思想家仙鹤的妙论,也许更值得普天下的“小兔子”们借鉴。
“道”在本文中有两重含义,一指胡适早年的成才路径,二指他由此得出的人生感悟。
下面言归正传——
话说1910年,作为第二批“庚款留学生”之一员,“兔夫子”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求学之初,原本是学农科的,三个学期后,才转入该校的文理学院,改习文科。依他的回顾,改行的首要原因,是农科有一门果树学课程,课外实习时,每人大致分三十来个苹果,要求根据一本培育学指南上所列举的项目加以分类。这就需要仔细分辨茎的长短,果脐的大小,果上棱角和圆形的特征,果皮的颜色,果肉的韧度、酸甜、肥瘦等等。须知苹果原产于两半球温带,是欧洲人最早食用并予以改良、培育的,在向北美殖民之前,欧洲人已掌握数百个苹果品种。这项实习,对于美国学生,轻而易举便能完成;对于缺乏足够的相关知识积累的中国学生,其难度可想而知。
“在这些实验之后,我开始反躬自省:我勉力学农,是否已铸成大错呢?我对这些课程基本上是没有兴趣;而我早年所学,对这些课程也派不到丝毫用场;它与我自信有天分有兴趣的各方面,也背道而驰。”(见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鉴于此,“兔夫子”毅然决定改学文科,开始以哲学为职业、以历史为训练、以文学为娱乐,人尚未回国,便因倡导新文化、新思想誉满京华,进而成为海内外学界公推的“当代第一人”。
功成名就后,“兔夫子”曾在多次讲演中,从自己的体验出发,时时告诫青年人,“对他们自己的学习前途的选择,千万不要以社会时尚或社会国家之需要为标准。他们应该以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禀赋,作为选科的标准才是正确的”(同上)。
三年前读到这里,正为儿子填写高考志愿头疼不已、举棋不定的我,简直有醍醐灌顶、如梦方醒的感觉!
寓言中野鸭所说的“成功的90%来自汗水”,只是注重后天的勤奋努力;仙鹤建议“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指出了主体的能动作用,但主要着眼点还是定位于客观事物的难易度;青蛙强调避开弱点、发展特长,虽然认识到禀赋的重要性,却忽略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朴素的真理。“兔夫子”把兴趣和禀赋列为学科选择的标准(就业选择其实更应如此),可谓真正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没有兴趣,就很难有热情和毅力,更谈不上什么创造能力和创造成果;没有禀赋,一味蛮干、苦干,即使“衣带渐宽终不悔”,最终也只能落个“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结局。出于思维定势和正统观念所限,或者本着对国家和社会的爱与责任,可能会有读者朋友对“兔夫子”的成才观不以为然,甚至给他戴一顶“个人主义”的大帽子,但我想,倘若一个人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国家与社会做的贡献,也就实在有限得很了!
愿“小兔子”们谨记“兔夫子”的喻世明言,为个人发展计,也为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计!
【话外话】
7日夜半时分,朋友突然发来短信,约我写一篇高考下水作文。本人向来对应制之作发怵,更怕招来网上网下的流言蜚语,碍于情面,最后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了。于是乎,次日晨起便赶快查看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全国卷Ⅰ的作文材料勾起了我对胡适先生成才之道的一丝回忆与感想,由于事务繁冗,又兼迟迟打不开思路,一拖便拖了三天。幸亏不是考生,否则,黄花菜早就凉了。查了有关资料才动笔(考生当然没有这样的条件),截稿后统计字数,大大超出了规定的篇幅,更是令人汗颜。不过,我的初衷,只为了向青年朋友介绍胡适先生的经验之谈,这等小节,也就不必苛求了。自认拙文对同学们求学、择业多少有点参考价值,至不济也可以提示大家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有所警醒,果如此,则善哉善哉!
【附】2009年全国卷Ⅰ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呷呷!”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