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与柳宗元都是敢于指明"是非"的人物
90年前一些读书人,振臂一呼,大江南北就风起云集与以响应,是因为当时的那些读书人高呼的口号,具有明确的"是非".明确地提出要"是是"而"非非".所以声动天下.
一个时代,有没有明确的"是非"观, 对社会对民族的兴旺发达起着重大的作用.有明确的"是非"观,是一个民族的幸福; 没有声动天下的"是非"观, 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唐代刘禹锡不仅诗写得好,其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也高过同时代人.四十年前,我喜爱他的竹枝词;十五年前,我喜爱他的人生观;年近花甲的我,则又很佩服他的是非观.
他提出过"是非"观.他在《天论》中指出"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他所说的"天",即是"自然".他是在说,自然规律是自然界的各种事物的自然发生,变化,发展,它的作用是强弱.所谓强弱,包含两个意思;一是事物的发展由弱而强,再由强而弱的过程;另一个意思是强的战胜弱的.
自然--天的运动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不相同的.天之能,人未必能;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
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天),人类社会的规律通过人的主观努力表现为各种制度的产生和变化发展.这也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指人们通过劳动来利用自然规律;一是指人们创造种种法则来维持社会秩序.而这两者都有是非标准.
刘禹锡认为这个是非标准就是"公".即是说,凡是符合人类全体利益的就是"是",反之,就是"非".
刘禹锡认为天是"有形之大者",人是"动物之尤者".
刘禹锡与柳宗元都是敢于指明社会"是非"的人物. 他们都是"妙手写文章,铁肩担道义"的大丈夫.刘禹锡与柳宗元两人又是至友.柳宗元临终嘱托刘来编集自己的诗文. 这二位先贤,在文学,哲学,政论等方面都是难分高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柳还略高于刘,但柳也有不及刘之处,就是柳宗元的人生观,没有刘禹锡旷达.同样的政治打击后,刘禹锡一再唱出"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豪迈之气,而柳不善自处.心灵脱离不了哭水,结果47岁就不幸死去.而比他长一岁的刘禹锡,却比他多活了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