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折腾谋发展人心所向,大肆炒作“回忆录”意何为?


政治风波 回忆录 赵紫阳 中国 杂谈   

别折腾谋发展人心所向,大肆炒作“回忆录”意何为?

 

 

最近,海外一些媒体对“赵紫阳秘密回忆录(以下简称:《回忆录》)即将出版”的消息,频频播发新闻、发表评论。对此,中通社5月27日撰文,剖析炒作“回忆录”的真实意图和可能的结果,为受众解疑释惑免受误导。

首先,选择在当前炒作《回忆录》图谋为“六.四”翻案,搅乱人们的思想和激起社会动荡。今年六月四日,恰是平息八九年北京政治风波二十周年。一些媒体的有关报道几乎不回避出版《回忆录》同平息北京政治风波二十周年之间的联系,美国《华盛顿邮报》五月十四日发表的JohnPomfret的长篇报道更是毫不隐讳地点明,“下周,根据赵紫阳自述录音带整理的传记的中英文本将双双上市,而这个时间距离‘天安门事件’二十周年纪念非常近。”“这本回忆录正是试图请历史还赵紫阳一个公道。”许多年前录制的《回忆录》选择目前这个日子出版,其政治动机显而易见是要借机替赵紫阳鸣冤叫屈,为政治风波翻案制造舆论。

《回忆录》的编辑思路也清晰地暴露出,利用平息北京政治风波二十周年这一机会为政治风波翻案的动机。主要编辑、赵紫阳原秘书鲍彤的儿子鲍朴接受英国BBC专访,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明确表示,“对于今天来说,对我们最有现实意义的就是关于对六四事件的判定。”

显然,无论是参与炒作的媒体还是编者,其“兴奋点”都是在借六月四日为“六.四”“说事”,企图否定对北京政治风波性质所做的结论。为一九八九年北京政治风波的定性翻案,重新搅乱人们的思想,激起社会的动荡,把稳定发展的中国重新陷入文革那样的持续内乱之中。

其次,质疑和贬低邓小平“改革开放设计师”的形象,彰显赵紫阳力促市场化建设的地位、作用。一些媒体在报道和评论《回忆录》时,普遍张扬赵紫阳 “是向世界开放中国经济的改革先锋,并首先把市场的力量引进农业和工业领域,”“邓小平只是这一决策的批准者”等观点。更有《纽约时报》判定“赵紫阳才是日复一日观察思考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中国改革的真正总设计师应该是赵紫阳,而不是邓小平”(路透社语)。《回忆录》中也把赵紫阳描绘成中国农村改革的创始人和设计师。

再次,媒体的炒作剑走偏锋,其最根本诉求是将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它们强调,“赵紫阳赞扬西式民主,并表示中国需要多党政治、媒体自由以及司法独立来建立议会民主制”(路透社语),“赵紫阳见证的不仅仅是历史,他还希望对中国的未来发出信息,即:逐渐向西方的民主过渡”(法国《费加罗报》语),“赵紫阳越来越坚信,中国不仅需要经济改革,也需要彻底的政治改革:需要新闻自由、独立司法和多个政党。赵紫阳写道:‘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而不是仅仅实行市场经济,它就必须以议会民主作为政治制度’。”(德国《日报》语)

为一九八九年北京政治风波翻案,是《回忆录》编者和替它炒作的一些媒体当前的阶段性目标,鼓吹将中国的现行政治制度改变为实行西方式的议会民主制度,则是他们的最终目标。一些媒体在对中国鼓吹实行西方议会民主制方面,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就从未停止过,只要有一个机会,他们就会乘势而起,大加鼓噪。境内外人数极少的所谓“民主派”也会应声而起,伺机而动。

第四,阻挠和诋毁中国成功的发展道路,吹捧和力推“美国模式”。上世纪末叶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美国模式”成为一种傲慢历史终结的开始。由于中国在那场危机中的杰出表现,有人开始关注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改革开放发展取得了令世界公认的巨大成就,摸索出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表示,中国依靠独特模式实现发展的有益经验的确值得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借鉴。知名教授雷默进一步提出“北京共识”更适合世界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他指出:“中国的新发展方针……推翻了私有化和自由贸易这样的传统思想。……它的定义是锐意创新和试验,积极地捍卫国家边界和利益,越来越深思熟虑地积累不对称投放力量的手段。它既讲求实际,又是意识形态,它反映了几乎不区别理论与实践的中国古代哲学观。”

中国模式这种迥异于西方世界流行的自由市场模式,作为一种概念被提出之日起,虽然不断受到西方学者的质疑,却挡不住一些发展中国家心驰神往。今天,一场爆发在资本主义中心地带的金融危机引爆全球。面对这场新的更大的危机,中国保持了自身经济的稳定发展,再次引起了世界对中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关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明显损害了“美国模式”的声誉,而“中国模式”可能更多地会被认为是未来的潮流。中国模式不仅对发展中国家有吸引力,而且受到了西方的羡慕,具有全球吸引力;欧美模式的弱点明显,并呈衰退趋势。

实际情况告诉人们以及《回忆录》的编者和为之炒作的媒体:西方式的“民主”政体早已被证明不适合中国。对于已经使中国获得巨大成功、使中国人民获得实际利益的现行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也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政府和人民不但不会轻易放弃,而且还要坚定不移的坚持下去。五十年不变,一百年不变,而且会使之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