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那個時代端午節的粽子
打從記事開始,就喜歡過節。因為過節時,一家人可以高高興興的在一起吃好的,或者有新衣服、新鞋子穿。那個時代,物資匱乏,當小孩的我們,就盼望著過節。
文化大革命的中期,重慶的武鬥愈演愈烈。連蔬菜都可以憑菜票購買,很粗一粒一粒的海鹽買回來之後還需要加工,把它椿成粉末來放在食品裏面。
每一年快到端午節的前幾天,媽媽就和幾個鄰居大媽們去山上的竹林裏采摘一些大片的竹葉。用清水洗幹淨,晾曬在陰涼處,然後,把平時舍不得吃的糯米用大盆泡起來,經過一、兩天的水泡,糯米已經膨脹了,到了端午節那天,媽媽就號召我們幾個哥哥姐姐拿凳子、端糯米盆和細小的麻繩來,開始包粽子了。
媽媽是一個勤勞的家庭婦女,雖然生在當地有名的大地主家庭,可從來沒有享受過大地主家庭的待遇,外公外婆幾個兄弟姐妹在解放前幾年,就主動把土地和糧食、農具分配給佃農們了。所以,我們家庭的大小事務,都由媽媽掌管和操持。
媽媽把幾十根麻繩擰在門柱的釘子上,用兩張大片的竹葉卷成一個窩狀,裝進去2-3兩糯米,麻利的包成一個三角形,再用麻繩捆綁一下,扯斷麻繩,一個綠色的糯米粽就包好了。放到准備好的筲箕裏。幾十個粽子,在媽媽的手裏,兩個小時左右,就盛滿筲箕。
媽媽是從來不讓我們動手的,說小孩手髒,動了糯米和竹葉,煮出來的粽子就不香了。我們就在旁邊看媽媽包粽子。嘴饞,就想媽媽趕快煮粽子給我們吃。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大火煮透,媽媽告訴我們,很快就可以吃粽子了。我們拿上飯碗,座在桌子邊,媽媽幫我們每一個人的碗裏面放一點白糖,然後把熱氣騰騰的粽子,用剪刀剪去麻繩,拉住一頭竹葉一抖,一個香噴噴,帶著竹葉青香的糯米粽子滾落在我們碗裏。我們用筷子抻著粽子,蘸著白糖一點點的吃。那時候就想,如果天天過節就好啦。
媽媽包的粽子,很簡單,就是上好的糯米和山上采摘的竹葉來包的。沒有現在市場上這那些粽子這麼複雜和多樣化。
幾片竹葉,1根綜葉繩,一個個、一串串躺在筲箕裏,模樣雖然比起現在超市裏的精品粽子遜色不少,但它們散發出的陣陣誘人的粽香卻是那些精品粽無法比擬的。
媽媽已經離開我們20年了,無論現在粽子如何,加肉餡、水果餡、加顏色。還是沒有那種媽媽包的純粹的糯米粽子好吃。雖然這些年端午節的粽子品種越來越多,越來越繁華,每到端午節,我還是懷念那個時代,媽媽做的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