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好坏与经济无关?


 

影响股市涨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非只有经济景气一个因素,根据历史统计,在美国股市历史上比较大六次上涨过程中,经济并不是非常理想,相反在经济非常好的70年代中期到和80年代中期整整10年,道琼斯指数却出现了10年左右的停滞,同样在中国经济非常健康,高增长低通胀的2001-2005年,股市却走出了4年的熊市周期,原理基于供求关系——对“全流通”的担忧导致了市场的大跌,货币供应量和机会成本往往比实体经济的好坏更能影响股市,单纯通过经济好坏来评判股市,显然有失偏颇,经济面在股市的反映,要么提前,要么滞后,却很少同步,为什么呢?经济繁荣时候,实体经济产生的收益和利润使得投资实体产业的吸引力上升,也就抬高了进入股市的机会成本,人们更愿意在实体经济中追逐看得见的利润,而不是股市中虚幻和想象的财富;
股市繁荣往往没有每次都发生在经济繁荣期,特别是经济过热时,股市不是更好而是变坏。更有意思的每次股市的熊市都发生在通货膨胀经济过热的区间,从1990年来有股市以来,中国发生过三次大的通货膨胀,最严重的是1992年-1995年,当时股市就是一个典型的熊市, 2007年是通货膨胀的高峰期,同样也不例外。经济繁荣,甚至过热对股市的“帮助”往往是负面的,相反通货紧缩却让股市会出现异样的繁荣,当前货币供应陡增,流动性充裕明显,但全国的发电量却是附属,CPI也是负数,说明我们当前处于一个通缩而并非通胀的阶段,也可以理解为扩张的信贷产生的资金并没有流向实体部门,要么变成了银行的定期储蓄,购买了债券,要么流向股市,要么就投入了“准金融资产”如房地产和贵金属等等。
    通缩导致企业产品价格下降,对于有竞争力的企业可以通过主动降价来排斥竞争者,同时享有原材料成本下降,人工成本下降的优势,从而快速地对行业内进行兼并重组,提高整个行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优势,而且还会主动采用新技术来提升毛利率,通缩还让生产企业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努力生存,甚至会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活得很好,通缩时期企业往往比在通胀时期要努力得多,获得的份额和利润往往高于通胀时期,在资本市场的股价表现往往高于通胀时期,而随着通缩产生,货币的购买力开始加强,加上各国政府害怕通缩陷阱拼命提高货币供应,降低利息,资金成本降低从而使得股市的投资回报相应增加。通缩时期原本活跃在商品市场的大宗原材料交易商和流通领域的闲置资金,快速地进入了股市,这部分资金素来喜好投机,风格强悍,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今年第一季度“垃圾股”普涨而绩优股停滞的现象。
 对于股市来说,经济不景气也许并不是坏事,特别是当人们预期到未来经济下滑的速度开始减缓,投资的信心不是降低而是增加,比如现在的CPI是-5%,即意味着未来一年投资者手上货币的购买力将增加5%,股票的价格则会对这5%产生溢价,从而显得更有吸引力。

仅仅靠通缩成全牛市,这个理论也是走不通的,如果实体经济没有一点复苏的迹象,继续通缩下去那么大家都会面临像日本那样“失去的十年”股票也会在反弹之后继续熊途,通缩阶段不可忘记的两个假设,第一是未来的复苏是可以期待的,经济渐入谷底,第二是企业的革新改造精厉图治是有效的,可见的,那么市场就会继续沿着美好的预期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