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十年常遇发育瓶颈


      如果你的企进入发育期----------

 
最近遇到一批创业十年左右的企业,有主营业务收入两百亿以上的万人大企,也有营业额四五个亿的成长型企业,其业务范畴、行业地位、人员数量各不相同,但却呈现出一个共同点:烦恼。
佛学将人的烦恼总结为“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炽盛。前七“苦”很容易理解,第八苦虽有些抽象,但却是极为严重的一种——说不出具体原因、难以名状的折磨和痛苦。
相信我们都曾有这样的体会:在正常的生活轨道上,突如其来地感到烦躁、郁闷、低迷,但又无从发泄。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遭遇这些烦恼是人生的常态,而之于修行者,降伏烦恼、离苦得乐才是他们的目标。
经营企业也是一样。比如我的一位企业家朋友,他的烦恼就很有代表性:
烦恼一:十年创业积聚财富,但下一步企业究竟怎么走?在上一次成功所引发的众多机会面前,企业应该抓住哪一个?
烦恼二:十年创业积淀人力,相当一部分人“富起来” 了,伴随而来的是相当一部分人也“老起来”了。如何激励“富”人?如何安置“老”人?如何引入“新”人?
烦恼三:十年创业积存隐患,快速成长究竟能不能代替夯实基础?已经成形的大楼如何加固?
这位朋友恶狠狠地说:选择创业就是自虐!过程艰辛自不必说,即使创业成功,头上也时刻悬着这三把烦恼剑。而最烦恼的不是这烦恼本身,而是整个团队众说纷纭,很难在这三个烦恼上达成共识。
要想解决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问题:偶然还是必然?个别还是普遍?
以我接触的上百家企业的经验来看,以上的状况恐怕是必然、普遍的现象。本土民营企业走到十年左右时,大体会进入一个极其特殊的阶段——发育期。人经历了只长个子、不长心眼儿的童年时期,会突然由量变到质变,使积累多年的营养变成荷尔蒙爆发出来。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是孩子往往在快速拥有成年人的体格之时,却还保持着少年的心智。这种身与心、体格与意识、精力与经验的落差,造就了著名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企业成长状况也大致如此:前三年,探路、尝试、摸着石头过河,企业的人员和业务都处于极其不稳定、不确定的状态之中,其当务之急是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盈利;中间的三四年,企业的业务开始稳定发展,员工赚到了钱,但通常会爆发出人员队伍的问题,不是队伍不稳定、就是能力不足。因此在这一阶段,企业家的精力大量投入在带队伍上;经过前面七八年的折腾,有能耐坚持走下来的企业,终于可以“不折腾”了。业务相对稳定,人员队伍初步锤炼成型,个别优秀的企业甚至完成上市大业,老板终于可以享受一下胜利的喜悦了······可惜好景不长,中国人常讲“无事生非”,企业一旦“无事”,就必定酝酿着巨大的风险。于是乎,企业开始走入发育期,三大烦恼浮出水面。
在我这个旁观者看来,发育期最危险的是两种心态:一是自我丧失;二是自我膨胀。在这两种心态的驱使之下,企业越来越异化,越来越背离当初创业的定位与理想。不仅企业如此,企业中的个人更是如此。这样的例子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数不胜数。
加固一栋已经完工的大楼,给飞行中的飞机加油,改变一个发育期的少年,都是极其困难而麻烦的事情。惟,经其难,历其险,创业者才能蜕变成企业家。
怎么办?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也没有一统天下的标准答案。只是当“发育期”成为一个显性的难题时,我们就有义务来去研究它、破解它。在这里,我只作出一点提示,那就是请企业人向大自然学习一个最基本的规律:发育期的显著生命标志——强有力的新陈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