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之说


    日前收看上海某电视台的一个财经对话节目,见台上诸仕对楼市之何时见“底”争得面红耳赤。看完之后,除了为嘉宾们各执已见的言论感到有些可笑和可叹之外,别无收获。我相信不少观众听后也会一头雾水。关于楼市的“底”,容我也来闲话几句。

“底”能找到吗?

    从市场来看,目前不少城市的房屋销售量已见回暖,说明“量”之“底”已初显,但售价不见上升。售价未见上升的原因在于仍有观望、房价太高和购买力有限等。“价”之底更多地为人们所关注。房价不要“大起大落”是政府的观点,而房价的大起与大落其实都有阻力。于是,人们心中那个理想中的“底”或许会在波动和振荡中隐而不见。

“底”呈什么样?

    “L”型说的“底”部是平直的,“V”型说的“底”部是瞬时的,“U”型说的“底”部是短暂的。我曾提出的“河床断面型”的底部则是总体平直而又微有起伏的。如果此说成立,我们其实找不到一个理想中的“底”部,诸多的博弈因素会使得“底部”不断地出现变异,何况各个城市的情况会千差万别。

需要找到“底”吗?

    官员、学者、专家和媒体们对“底”事似乎特别感兴趣。其实,当我们在迷茫中寻找这个“底”和等待这个“底”的过程中,中国的经济正在经历一个十分痛苦的自救过程。宏观调控的失当和金融海啸的来袭对房地产行业的冲击已经够大了,我们还需要若无其事地去为了探“底”的游戏而忘记自己现在该做些什么吗?

“底”找到了,我们在哪里?

    或许,由于我们各个方面都不介意,探“底”的游戏一直在进行。终于有一天,当我们心安理得地等来了那个久违的“底”时,有房的人们会出现资产已贬值不少,没房的人们仍然会买不起房子,真正受益的将是那些具有经济实力的唯恐房价不见底的投资者和投机者。他们会先于自住者进场。

到“底”了,后面又是什么?

    有时想,宇宙那么大,大得没有边界。如果有边界,边界之外又是什么?同样,房价或许有个“底”,那么“底”的后面又是什么?其实,只要这个“底”不是“V”和“U”之底,就心定会出现波动,在长周期的小幅波动中,人们还只是在论坛上动嘴而去不动手买房吗?

必须见“底”才能出手吗?

    对于持币待购者,如果真等到房价见“底”了,其实会有三个损失——其一,不是所有人都会等到那一天。真等到了那一天,您心仪的房子可能已经被别人买去;其二,等到了那一天,政府和银行的政策可能又会发生新的变化,按揭利率总有一天还会回调;其三,真的到了那一天,很可能会发生房价的报复性反弹现象。

这个“底”可以改变吗?

    经济与楼市走向的曲线与许多因素有关——政府政策、行政力度、媒体舆论、专家言行、开发商心态以及购房者心理等等,这是一个系统问题。这个系统中的每一个因素都在影响着“曲线”斜度、长度、波幅和频率的变化。所以,这个“底”,一定是可以改变的,问题只在于我们想不想去改变它和怎样去改变它。这个“底”不应该是等来的,更不应该是在“论坛”上人们不负责任的说笑之中变出来的。

“底”就在我们心中。

    世界上最容易做的事是坐观、是批评、是议论。楼市的“底”究竟在哪里?其实,它就在我们的心里。如果我们都能洞悉此次“金融海啸”的危害,都能理解中央和地方政府关于救市的政策,都能知道“大河无水小河干”的道理,“底”在哪里就应该很明白了。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