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率市场化的背景及其内涵
伴随着金融管制的日益放松以及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的迅速发展,金融自由化浪潮的风起云涌。作为金融自由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利率自由化在发达国家成为金融深化的重要环节;与此相对应,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转轨经济中,利率市场化成为金融改革的热点话题。
利率是以现值和到期收益率两个概念为基础的。所谓现值是指一种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相当于今天的价值,它可以衡量一种金融工具现在的价值;而到期收益率则是让来自于一种金融工具的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与其今天的价值相等时的利率水平,它是衡量利率水平的最精确标准。由此可见,利率水平实际上是一种金融工具按照其内在价值确定的市场价格。既然金融工具是一种商品,其价格理所当然地应当由市场供求来决定,而不是简单地由政府行政干预来调整。
与此相关联,利率市场化的内涵是指政府逐步放松对利率的直接管制并取消间接影响利率水平的行政干预,让市场供求在利率水平决定中发挥主导作用,形成一个以国家间接调节为指导、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参照、市场利率为主体的多元化利率体系。具体而言可以分为四个层面:(1)在微观层面,金融机构有权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主确定利率水平,即利率形成机制为市场主导型;(2)金融机构有权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及其变化确定并调整利率的风险结构与期限结构,即利率体系为自主选择型;(3)在宏观层面,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短期国债利率或同业拆借利率)成为市场利率的参照;(4)在政策层面,政府和中央银行对利率的管制由原来的直接调控和行政干预转为间接调节。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宏微观影响
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通过优化转型时期的二元金融结构促进金融深化,形成一个各种规模、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并存、有序竞争、按照市场原则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率的金融体系,形成一个多种金融产品、多种交易方式、多种避险工具、跨国界多元化、富有分配和投资效率的金融市场,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
首先,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银行部门在金融体系中往往居主导地位,从而对资源分配的效率具有实质性影响。在我国,以证券市场为核心的直接融资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间接融资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长期以来,中国转型经济一直存在着以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并存为特征的二元经济结构,与此相对应,中国转型金融体系也一直存在着以正规市场和非正规市场并存为特征的二元金融结构。值得注意的是,在二元经济结构中,国有企业以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创造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经下降到不到三分之一;然而在二元金融结构中,由于金融市场化改革的相对滞后,国有企业以及国有控股企业仍然通过正规金融渠道获得了大约四分之三的资金。这种产值贡献率与资金资源占有率非均衡配置的不合理格局正是非正规金融市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利率非市场化的客观表现,更加表明了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其次,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避免利率双轨制下的效率损失,它不仅可以使企业在融资行为中寻租的动因大大减弱,进而从总体上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而且可以使银行等金融机构采用非价格竞争、非商业原则、内部行政性干预及恶意寻租等非规范手段运营的动因弱化,从根本上提高中介机构的效率;同时还可以使政府机构在信贷分配中的权利和由此产生的行政性干预以及寻租行为大大减少,降低整个经济体系中关系贷款和不良贷款的比重。
第三,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通过促进银行业的市场结构调整和银行竞争行为的合理化以及银行效率的提高。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一直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居于垄断地位。例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份额虽然呈现下降的趋势,至今却仍然高达60%左右;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卡业务方面占据绝对优势;我国银行业在存款、各项贷款和资产三个方面的行业集中度均在60%以上,远远高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和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然而具有寡头垄断地位的超大规模银行并没有产生明显的规模经济特征,反而形成了大银行垄断与低水平竞争并存的格局。在这样一种框架下,一方面,行政性垄断导致的对非国有银行的制度性歧视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潜在竞争威胁较小,从而使整个银行业竞争不充分;另一方面,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的不对称又导致银行间的盲目竞争和过度竞争。整体竞争不充分和局部竞争盲目过度的并存使银行业效率低下的状况进一步恶化。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业的垄断程度将会大大降低,通过价格合谋获取垄断利润的可能性大大减少,银行竞争行为的合理化以及定价行为的合理化有助于优化银行业的市场结构,进而提高整个银行体系的效率。
第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培育一个多种金融产品、多种交易方式、多种避险工具、跨国界多元化、富有分配和投资效率、发育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通过促进金融创新改善全体人民的福利水平。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所有的金融产品逐步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价值定价,金融机构可以理性地按照商业原则使用金融资源,可以积极主动地按照内在价值设计开发金融产品,可以通过多种交易方式、分散资产组合等方式有效规避运营风险;单个投资者可以按照合理的利率水平评价金融产品的市场价值,可以更加理性地培育正确的投资理念,合理调整投资行为,可以在多种金融产品和多种交易方式中作出更加切合实际的选择,可以通过多种避险工具的选择更加有效地规避投资风险;企业可以根据利率水平和收益率水平的比较在融资成本和投资项目收益之间进行权衡,从而作出更加有效的投资决策。以金融机构、企业和单个投资者为代表的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选择,通过提高自身效率、有效规避风险必然促进经济增长,进而提高整个经济体系的福利水平。
第五,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减少并最终消除政府对微观金融主体的行政干预,克服利率软约束对借贷行为和资金配置产生的困扰。在实施严格利率管制的制度安排下,政府通过制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和金融机构的法定利率直接控制利率水平,并利用优惠利率、利息减免、财政贴息、本金补贴、无偿划拨、上市融资以及不良资产处置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减轻国有企业的负担,使它们实际支付的利息水平远远低于法定利率。其实,这也是在我国企业投资和贷款缺乏利率弹性、银行“惜贷”的重要原因之一。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政府对于信贷分配的行政干预逐步减少直至完全消除,企业的融资决策和投资决策、银行的吸存和放贷行为将更加市场化、理性化、科学化,预算软约束和利率软约束以及行为的扭曲有可能从根本上得以扭转。
第六,利率市场化有助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在利率非市场化的情况下,利率水平无法反映真实的市场供求关系,无法反映人民币这种货币资金的市场价值或真实价格。由于汇率水平和利率水平之间具有联动效应,往往是互相作用、相互影响,因此汇率水平的确定必然缺少客观的基础,汇率水平的调整更是缺乏必要的依据。利率市场化有助于合理确定人民币的内在价值,有助于对人民币的汇率水平和汇率形成机制及时调整和改革。最终也必然有利于包括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在内的整个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
当然,利率市场化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负面效应,限于篇幅本文勿需赘言。但总体而言,利率市场化改革利大于弊,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效率提高的收益远远大于由于利率管制解除所产生的风险上升的成本。可以预期,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势必对整个中国金融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