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经济形势的十点判断


    面对目前这场金融危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我理解这是我们立足中国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面对中国内部经济刺激计划和内部环境的变化做出科学决策的关键。对于目前中国经济形势,我们必须结合一季度的经济数据进行判断。 

    首先,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主要经济数据中,GDP为65745亿元,同比+6.1%,在政策效果仅仅初露端倪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的情况下,应当说这是一个好的超出预期的信号。一方面,金融危机的惯性导致经济指数继续下滑,但是下滑的幅度小于预期水平;另一方面,去年中国经济发展处于波峰位置,今年的波谷阶段指数下滑属于正常。按照目前的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到今年三、四季度,一旦政策效果滞后充分体现出来,中国经济有可能彻底走出谷底,全年GDP保持+8%应该不成问题。 

    其次,从财政政策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对经济逐步复苏构成有力支撑。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28129亿元,+28.8%。其中,城镇23562亿元,+28.6%,农村4567亿元,+11.1%;在四万亿扩大内需的经济刺激计划基础上,十七大政府又安排了7500亿元的财政赤字和2000亿元的地方债,中央第三批投资正在逐步有序地落实之中,“三分治七分养”的做法完全符合科学治病的逻辑。 

    再次,就货币政策而言,广义货币供给量M2为53.1万亿元,同比+25.5%,比上年末加快7.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给量M1为17.7万亿元,+17.0%,比上年末加快8.0个百分点;现金投放量M0为349555亿元,比年初+45812亿元,同比+32485亿元;一季度信贷规模达到4.58万亿元,现在的货币政策不是适度宽松,说极度宽松一点都不过分。这固然是为财政政策配套的需要,但是按照这个趋势下去,真的象周小川行长所担心的那样,三四季度通货膨胀有可能出现交替和反复。现在我们再说通货紧缩恐怕已经不合时宜,如何通过结构调整避免通货膨胀的死灰复燃成为必须未雨绸缪的选择之一,否则中国经济难免出现大起大落。 

    第四,尽管消费需求仍然不旺,但是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9398亿元,同比+15.0%;居民人均收入4834元,+11.2%,农村人均收入1622元,+8.6%;消费物价指数CPI同比下降0.6%,几乎与去年第一季度持平,生产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4.6%,显示一方面物价指数回升趋势明显,另一方面CPI先于PPI回升恰恰是政府经济刺激计划以刺激消费为突破口的战略体现。居民存款余额522619亿元,比年初+56163亿元,同比+29787亿元,据首都经贸大学进行的一份调查显示,消费者信心指数正在开始显著回升,这说明消费需求进一步提升仍然有很大潜力。 

    第五,一季度外汇储备为19537亿美元,增加了77亿美元。在此之前,我们面临的形势是,出口持续下降,资本外流持续增加。现在的数据传递的信号是,出口下滑的势头已经得到初步抑制,东南沿海有些城市(比如宁波)的外贸进出口已经开始趋稳,资本外逃的趋势已经有所缓解,国际游资对中国经济形势的信心正在逐步恢复。 

    第六,用电量历来是工业企业开工程度的信号,历来是经济周期的晴雨表之一。1-3月份用电量7809.90亿千瓦时,同比下降4.02%,与去年第四季度6.1%的降幅相比,降幅已经大大收窄;3月份2833.89亿元,同比下降2.01%而去年10、11、12月降幅分别为3.7%、8.6%和8.93%;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南方五省区用电量同比仅仅下降0.5%,3月份用电量与2月份相比,上海+13.8%,江苏+20%,浙江+30%,广东+26%,表明东南沿海仍然是率先复苏的地区。 

    第七,从发电量来看,3月份发电量完成2867.29亿元,同比仅仅下降0.71%,几乎与去年第一季度持平;日均发电量较1-2月份环比+10.38%。发电量的回升显示了发电厂对于用电量和企业开工程度进一步回升的信心。 

    第八,从股票市场的走势来看,目前仍然维持强势震荡整理的格局。从1664点开始,货币政策一百八十度调头,由从紧变为适度宽松,如果把股票市场比喻成一个水库,政府由原来的“抽水机”已经变成了一个“注水器“,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刺激内需十条、金融九条到信贷规模超常扩张,从十大行业振兴规划出台到第三批投资开始落实,从十七大召开到G-20峰会圆满落幕,人们对于金融危机和经济形势的担忧越重,政府出台的政策力度越大,水位的升高是不以投资者的忧虑为转移的。股票市场尽管总是跌宕起伏,但是中心一直在不断上移。虽然技术上显示有调整的要求,但是政策面上却找不到任何大幅调整的理由。 

    第九,PMI指数连续四个月回升,达到52.4%,这也是值得关注的复苏信号。 

    第十,房地产是一个具有明显周期性特征的行业。从房地产成交量来看,已经连续三个月上升,而且是价格小幅下跌或者小幅上涨格局下的交易量上升。现在,许多人的看法是,目前的房地产成交量上升,新增投资却增幅很小,整个行业处于“去库存化”阶段,回暖仅仅只是一个假象。按照这种说法,房地产交易目前似乎属于“清仓大甩卖”?但是,不要忘记的是,从来没有价格小幅波动的“清仓大甩卖”。房地产成交量上升的背后传递的实际是整个行业止跌企稳的信号。 

    关于中国经济未来走势属于V型、L型、W型和U型的争论。首先,中国经济形势的未来发展不可能是V型反转,我们的政策选择不会也不愿达成这种大起大落的路径,我们吃这种大喜大悲的苦头已经够多了,其中值得吸取的教训足有一箩筐了;其次,中国经济形势的未来走势也不会是L型,我们的政府不是一个无能的政府,我们的政策不可能起不到效果,我们的经济在金融危机之后不可能长期在底部徘徊萧条,一蹶不振;此外,中国经济形势甚至全球金融危机决不可能呈现W型走势,除非所谓的“第二波金融海啸”呼啸而来,愈演愈烈,除非G-20峰会上全球专家会诊的医生都是庸医,所谓的W型纯属杞人忧天。我的看法是,中国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前面走出了U型的左半边,现在已经处于右半边的颈部区域,未来不会以一飞冲天的势头走出一个完全对称的完整U型,而是缓慢复苏的路径。 

    我个人的总体判断是,中国经济形势已经止跌企稳,黎明前的曙光已经出现,随着现有的政策效果滞后逐渐体现出来,有理由推断中国经济将在第三季度开始逐步走出谷底。

 

作者说明:我这几天陆续推出的几篇文章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系列,第一篇是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振兴的逻辑判断,第二篇是关于中国经济形势的十点判断,第三篇是中国刺激内需战略思路的回顾与反思,第四篇是中国货币政策取向及其转变,第五篇是强势震荡格局下值得注意的投资机会。这五篇文章构成对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中国目前经济形势、战略思路、政策取向以及机遇把握和操作策略的总体判断。你只有读完全部五篇文章,只有全面理解了其中的完整内在逻辑才能清楚这些文章的价值。本文对于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进行战略研究的人士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新浪博客周:

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振兴的逻辑判断

关于中国经济形势的十点判断

中国刺激内需思路的回顾与反思

金融危机与我国货币政策取向的转变

强势震荡格局下的投资机会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