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振兴的逻辑判断


 

    对于全球经济形势和金融危机的现状评估和未来演变的判断,目前的讨论存在明显的就事论事的倾向,值得强调的是,只要我们就事论事地看问题,危机的严重程度就必然会被夸大,我们在重大决策中势必保守求稳,缩手缩脚,从而丧失明显的投资机会。 

    要正确判断金融危机的形势,至少有下列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1)美国救市方案出台的时机。美国救市方案是在美国大选还有两个星期即将开始的时候出台的,那么政治经济周期在其中起了多大的作用,谁最有动因在这个敏感的时机出台救市计划,美国大选与利益集团的博弈是否对此有影响?令人遗憾的是,对此,那些炙手可热频频曝光的人士直到今天都没有给出一个具有说服力的解释。 

   (2)美国救市方案出台前后金融危机状况的反差。美国救市方案出台之前,金融危机似乎还没有那么严重,美国就是方案出台之后,金融危机似乎变得更加严重了。其中的原因是什么?难道政府的能力就像一个庸医的水平?难道政府的信用就一文不值? 

   (3)巴克莱银行收购莱曼兄弟股权在救市方案出台前后的一波三折也告诉我们同样的道理。

   (4)美国救市方案推出后,德国与法国在第一时间的表态是“我们没有必要大规模协调救市”,但是欧盟最终的决策却是协调救市。到底是前者还是后者反映了欧盟当时的真实情况?很显然是德国与法国在第一时间的表态反映了欧盟的真实状况,协调救市反映的是被夸大的情况。 

   (5)美国救市方案出台以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迅速进行调整,货币政策瞬间由从紧变成适度宽松,其中的潜台词是什么?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难道在短短的几天内就由原来“健康的”转变为“不健康了”?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有人说甲同学是人大的,乙同学是财大的,其实,我们在政策上的匆忙调头在某种意义上是否具有被吓大的因素?恐怕不能完全排除吧? 

   (6)股票市场走势特征传递的信息是什么?美国救市方案出台之前,美国股票市场基本上是大涨大跌的剧烈震荡格局;美国救市方案出台之后,股票市场破天荒连拉四根阳线,即使在美国大选结束的当天,股票市场调整的幅度也只有百分之四左右,远远低于以前的水平,这告诉我们的是一个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信号。同样,目前中国股票市场在G-20峰会落幕之后连续上涨,这种强势震荡整理的格局告诉我们的也是同样的信息。 

   (7)次级债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从2008年下半年才刚刚开始?答案是否定的。从2007年10月开始,既然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是健康的,那么股票市场为什么调头直下一泻千里?事实上,早在金融危机刚刚初露端倪的时候,其影响就通过股票市场这个经济周期的晴雨表最先传导到中国的金融市场进而开始影响中国的实体经济了。 

   (8)次级债危机的影响未来3-5年才能看清楚?大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都看清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股票指数已经涨到半山腰了,意味着普涨格局带来的投资机会的结束和板块轮动的开始,意味着你的信息恢复了,但是你总是跟不上板块轮动的节奏,意味着普涨带来的投资机会的消失。  

   (9)11.8%和9.9%哪个好?是不是意味着严重下滑?11.8%的涵义是高增长、高通胀,是以很多老百姓买不起肉吃不起菜为代价的,是经济过热的具体体现,是政府政策调控的目标。如果把通货膨胀的因素剔除出去,与11.8%的增长率相比,9.9%也许是更加良性的增长率。 

   (10)大家对次级债危机的影响为何如此悲观?正确的思维应该是什么?假设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各国经济是垂危的病人,各国政府是医生。那么,当美国政府、中国、欧盟、日本等国不约而同地开始救市时,相当于这些病人都去过诊所、看过医生、吃过药了,虽然病人们并得很重,未来很长时间才有可能完全康复,期间病情必然会有反复,但是一定是向好的方向反复。所以从救市方案出台开始,金融危机局势会有反复,但是一定是向止跌、企稳、复苏、成长、繁荣的方向发展,而不是进一步恶化。过度悲观的预期来自于,大家以病人没有去过诊所、看过医生、吃过药的眼光去判断未来的病情发展,势必导致病情被盲目夸大,从而形成过度悲观的后市预期。 

    因此,次级债危机的影响和严重程度存在被夸大的可能,次级债危机的前景随着美国大选结束以及G-20峰会的落幕会逐渐看得更加清楚。十七大以及G-20峰会的召开对于金融危机形势的好转是更加明确的信号:(1)各自为政的救市转变为全球协调救市;(2)分散的救市资金转变为共同出资的救助;(3)具有很大随意性的就是措施上升到制度层面的协调;(4)因国而异的亡羊补牢转变为具有趋同标准的监管协调。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措施,对于金融危机的缓解势必产生正面影响。如果说去年10月美国及其他国家政府就是相当于各国医生在自己的诊所里给给自的病人看病,G-20峰会的召开这意味着全球医生云集一堂专家会诊。只有假设全世界的医生都是庸医,才能支持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形势会进一步恶化。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的总体判断是,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基于这样一种判断,中国在G-20峰会上的表现是对务实、进取在国家层面的最好诠释。在G-20峰会上,中国为什么提出超主权储备货币?中国真的有能力取代美国成为全球霸主吗?人民币真的有能力取代美元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货币吗? 

    在战略层面上,尽管中国仍然是个发展中国家,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增强。因此,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国际地位应该相应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应该有更大的话语权,我们必须以锐意进取的姿态,表达出我们的利益诉求,通过提出超主权储备货币给美国等发达国家施加更大的压力,为人民币在将来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谋取更大的空间和自主权。  

    在战术层面上,我们只能求真务实,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为此,我们通过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注资400亿美元争取更大的话语权,通过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影响力,通过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等等,都是总体战略指导下必要的具体战术手段。从而,求真务实与锐意进取的完美结合为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作者说明:我这几天陆续推出的几篇文章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系列,第一篇是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振兴的逻辑判断,第二篇是关于中国经济形势的十点判断,第三篇是中国刺激内需战略思路的回顾与反思,第四篇是中国货币政策取向及其转变,第五篇是强势震荡格局下值得注意的投资机会。这五篇文章构成对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中国目前经济形势、战略思路、政策取向以及机遇把握和操作策略的总体判断。你只有读完全部五篇文章,只有全面理解了其中的完整内在逻辑才能清楚这些文章的价值。本文对于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进行战略研究的人士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新浪博客周:

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振兴的逻辑判断

关于中国经济形势的十点判断

中国刺激内需思路的回顾与反思

金融危机与我国货币政策取向的转变

强势震荡格局下的投资机会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