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位淘汰”淘汰不掉县委领导?


 

“末位淘汰”淘汰不掉县委领导?
从今年春季开始,河北深泽县将在一年内搞四次针对执法执纪、社会服务和经济管理部门的测评,同时还要对全县76个单位1778名公职人员进行测评打分。排名最后的单位和个人都将面临着诫勉谈话、班子调整和离岗培训、辞退等处罚。而掌握测评权力的,都是平时经常与这些单位打交道的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和普通群众。“末位淘汰”制,在深泽县干部和公职人员中,产生强烈的触动。(人民网)
    初看河北深泽县的这一做法,似乎很有道理,因为,深泽县的“
末位淘汰”制,对公务员的管理是严格的,这样的县委领导也是有魄力的,但是,如果从深处来想,却又会发现,深泽县的末位淘汰”制并不全面,因为,这个末位淘汰”制仅仅是“对执法执纪、社会服务和经济管理部门及全县76个单位1778名公职人员进行测评打分”。无疑,这1778名公务员中是不包括县委领导的。
      笔者不禁想问?深泽县的“末位淘汰”制为啥不将县委领导列入其管理中?如此的末位淘汰”制能否服众?
众所周知,县委领导是最关键的“公务员”,无论是县执法部门,还是县执纪单位,这些部门和单位的公务员,其作风的好坏与县委领导的作风好坏是不无关系的。
试想,一个县的县委领导如果是腐败分子,尽管其还没被绳之以法,但是,这样的县委领导,其腐败行径在社会上又是谁人不知,谁人不晓的?比如安徽,仅以阜阳为中心的皖北地区,先后就有18位县委书记因腐败被查处,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买官卖官,这其中又以“千万县令”陈兆丰最为“著名”。想想,在买官卖官后,当地干部群众会不知道这些县委领导的腐败行径?
试问,这些腐败县委书记在没有被绳之以法之前,他们在管理公务员时是否也很严格?然他们自己又是腐败分子,腐败分子还要制订制度来管公务员,这岂不是非常可笑?尽管他们当时的身份还是“县委领导”,但是,在广大公务员和老百姓心中早已是腐败分子了,所以,他们制订的管理公务员的制度,又怎能服众?
况且,县委领导应该是执行“中央政策”和“国家法令”的模范和带头人,是县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提高、发家致富的“核心人物”。一个县的经济发展得如何?一个县的民生解决得怎样?一个县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是否提高?都与县委领导的作风、能力、人民观有关。倘若,一个县的领导班子都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抛到脑后去了,他们手下的这些局长、科长的作风又怎么可能好得起来?又怎么可能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所以,不把制度制订者纳入管理的管理工作是做不好的。
因此,笔者认为,河北深泽县的末位淘汰”制,不能光把“执法执纪、社会服务和经济管理部门及全县76个单位1778名公职人员”作为测评打分的对象,更重要的是要把“县委领导”列入测评打分的对象,要让人民群众来测评测评这些“县委领导”的政绩,这才是共产党人应该做的,也是共产党人的真正本色。
试想,如果县委领导都将自己置身于法外,马列主义对人,自由主义对已,那么,无论用啥制度来管理,公务员队伍照样是“外甥点灯笼照舅(旧)”。不仅如此,可能还会产生更多的腐败。因为,一些公务员担心自己会处于“末位”而被淘汰,于是,就会采取给县委领导送礼,妄想弥补,这样,新的腐败形式岂不要因新的管理制度产生而产生了?
综上所述,只有将县委领导在内的所有公务员都纳入人民群众的测评打分中,才是最为有效的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