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年底至第二年年报披露期间,也是披“星”戴“帽”一簇(ST类个股)上市公司股价表现最抢眼的时候。为了避免退市或者是出于摘帽的需要,这些上市公司一般都会进行资产重组、置换,抑或是大股东“慷慨”地注资,市场炒作的缘由亦由此而生。
借助于高层救经济救股市诸多措施的纷纷出台,从去年11月初开始,A股市场产生了一波强劲的反弹走势。不仅股指大幅上涨,个股行情更是遍地开花,股价翻番甚至是上涨数倍的并不少见。其中,披“星”戴“帽”一簇中的某些个股涨幅同样惊人。
去年10月28日,上证指数探低1664.93点,截止目前,股指上涨高达51.50%。而披“星”戴“帽”上市公司中,上涨超过100%的并不少。据笔者初步统计,仅仅在沪市的72只ST类个股中,股价翻番的不少于40家。如像ST潜药去年最低价为3.11元,今年的最高价已上摸11.27元,涨幅竟然达到2.62倍,堪称ST类个股中的“佼佼者”。
ST潜药能有如此表现,主要是因为上市公司的资产置换及向特定对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案获得中国证监会发审委的有条件通过,这也成为ST潜药股价牛劲十足的强力支撑。事实上,市场上类似ST潜药的“故事”还有很多。
因为连年亏损,或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从而或披“星”或戴“帽”。显然,这些上市公司的基本面状况不容乐观。但是,市场投机者假资产重组之名,行疯狂投机之实,在ST类个股大幅飙升的背后,其蕴藏着的风险亦不言而喻。
其实,在A股市场历史上,真正通过资产重组等手段导致上市公司产生脱胎换骨变化的并不多。常常是,资产重组之后,上市公司的业绩水平出现短暂的“井喷”,随后重又归于沉寂。而且,某些上市公司历经数次重组,最终还是无法扭转其经营业绩下滑的态势。
但是,因为有重组后的“预期”,投机者的大举介入,导致股价犹如芝麻开花般节节走高,而最后的埋单者无一不是中小投资者。“先知先觉”者在高位成功套现后,股价的暴跌才是其唯一的归宿,ST金泰曾经的疯狂表演,便是最好的印证。
不可回避的是,ST类个股在飙升之前,几乎无一例外都有“先知先觉”者早早地蛰伏其中。信息上的不对称,投机者的跟风炒作,上市公司的极力配合,造就了股价的大幅上涨,但结果呢?
而且,跟风炒作ST类个股,无疑是投资者将自身置于巨大的风险之中。虽然说在股指上摸历史高点开始暴跌之后,价值投资理念遭到市场诸多投资者的质疑,但其并非没有“市场”,关键在于投资者如何去把握。而笔者则以为,即使是进行投机,也要主动规避ST类个股的风险。毕竟,炒作ST类个股,那属于火中取栗的游戏。而且,其5%的涨跌幅限制,也不利于资金的顺畅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