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博物馆----在可气、可悲、可疑中前行


新华网成都3月27日电,倍受各界关注的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整体设计方案已经出炉,最快将于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初步预算总投资为23亿元左右。

看罢报道,觉可气、可悲、可叹,有话想说。

 

汶川地震----国家第一次(可悲但终于来了的“第一次”)为“普通的”死难者设立哀悼日----这是一个巨大的举国举世同悲的事件。这事件将会永远留在整个民族的记忆当中,将会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角落、因各种不同的方式不断地被唤起。

 

对这一人类重大灾难的纪念,我想,绝不仅仅是几个局长、部长或几个什么领导的事情----不是因为他们人少,是因为在最最深痛的地方,他们甚至是缺席的。可是现在决定如何纪念却是由几个领导拍板,找几个专家设计论证了事。把别人的伤痛当作追求政绩工程的噱头,是为可耻!通过晾晒受难者的伤痛和记忆以复苏经济或发家致富,也为不智。

如何纪念这样的灾难,他们问过北川的灾民,问过汶川、青川、绵阳、成都的灾民吗?没有。问过重庆、甘肃、云南、贵州的灾民吗?没有。问过吉林、台湾、伦敦、洛杉矶的同胞吗?没有。问过你和我,问过那个捐钱的乞丐吗?根本没有!他们知道我们老百姓是怎么想的吗?现在恐怕不知道。

孙志刚事件后,我们曾有学者主张以之为契机启动宪法中的特别调查委员会程序----很遗憾没有成功;马上建国六十周年大庆了,又有人主张搞特赦以彰盛世----但愿就当其放了个香屁;如果真要纪念汶川地震,不妨也来个特别程序,如设计方案的公投(不过,千万要防止象北京奥运吉祥物那样傻呼呼的猜谜)。这样的公投背景下,至少可以省一些23亿的工程(极有可能有“王八蛋”的豆腐渣)。如此如此,不知是否可行。

 

    当然了,管事或不管事的某旅游副局长很冤枉地表示,这都是专家论证所得出的预算。好一个专家,他们除了“笑”----感谢党和政府坚强领导,除了帮忙“哭”----展示炫耀别人的伤痛外,几乎不会去“想”。其实专家的智商比我们都高,甚至这些专家的“情商”也比我们许多人都要高很多----他们知道对这个设计或论证不需要用脑子也不能用脑子,这只是他们众多“课题项目”之一,如此而已。

他们也不会说话,他们几乎没有自己的声音,除了技术还是技术(诸如有专家表态所谓“从大地震遗址中挖掘出较高的人文价值,使其与风景融为一体,让游人真正得到一次心灵的震撼与洗涤等也可视作“技术”的一种----拍马的技术)。所有的主意都是领导决定,他们只负责计算帮忙拿捏,而且还要被抬出来承担舆论压力:事情搞成了,是领导决策英明;事情搞砸了,是专家计算失误。

于是乎,专家成了一个很可悲的群体。

 

    前不久,全国人大期间,四川某副省长曾透露,四川灾后重建资金缺口1.3亿。不知道搞博物馆的“神秘的”“有关”决策人士怎么就没有听到这话呢?老百姓的话可以装听不见,这可是副部级领导干部倾诉的苦衷啊!1.3亿,23个亿的零头都不到,唉。。。

    再者,我们看处于水深火热的美国911事件后,每个受难者家属人均获赔已达185万美金以上,而且至今仍然不断有受害者起诉要求更多的赔偿;我们的幸福同胞呢?有主流媒体感激涕淋奔走相告,过年有领导送油和米了,“灾区民众80%解决了就业”----都是一个星球上的受难同胞,做人的差距咋这么大呢?

 

换个角度,再看美国911事件后,美国人在掀起反恐战争怪罪别人之余,也在更多地思考,是否美国人自己也做错了什么?

这边,我们看到的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的所谓完整方案(援引旅游副局长谈话),“由博物馆区、县城遗址保护区和次生灾害展示与自然恢复区三大块组成,其中包括了对北川县城遗址周边的山体稳固、泥石流灾害和唐家山堰塞湖的综合治理等,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可以想象,这个博物馆最终可能是一些牢骚的杂陈----上天为什么对我们这样不公平?也可能有对人性对技术的赞美----再大的灾难我们也扛得住!可是,这里面不会有对人自身的思考。

 

    如果说,灾难过后我们有过讨论,那么也大多是问范美忠老师为什么要跑、跑了为什么要说?只是感叹英雄母亲以什么样的力量为怀中幼儿撑起了一片天空?还有人竟然是“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共欢呼”(为作者呕吐)。。。除了道德人性的批判和升华以及肉麻的谄媚,我们似乎没有思考----关于现实、关于制度的思考。

如果灾难需要纪念,那么思考,永远是一种非常需要和值得我们珍惜的纪念。

 

    灾难中,我们看到那么多那么小的学生在灾难之中首当其冲,我们看到那么多那么好的百姓在豆腐渣下面痛心疾首,我们还听到有人高喊“快救我,我是政法委书记”。。。。灾难过后,我们难道不应该问一下,是否天灾中还有人祸?我们是否有人犯了什么天大的错误?是否应该有人为这天大的错误承担责任?

    现在,很平静。我们听到的还是有人终于上学了,有人春节受资助回家团圆了,有人表决心要打翻身仗了,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地震中印象很深的是有个县委书记跪求群众不要(因为豆腐渣工程而蒙受灾难)上访----这事后来没有了下文。不知道将来博物馆里是否有这幅照片贴出来,也不知真要贴出来又会作什么样的解读和介绍----我们看着。

    

当年北京曾经有个“西单墙”,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写在上面供大家评判。如果真要建博物馆,也可以竖一面墙,让来到这里的人可以贴上豆腐渣工程关联制造者的名字甚至照片,让大家瞻仰----这也不失为对死难者的难得的慰籍,我以为。

    这不需要23亿,23元人民币----够了。(湖北武汉律师  吴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