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话剧,市场春药


这两天发现,导演根本就是不靠谱的,说什么艺术风格也十分扯淡。艺术是什么不知道。风格这个东西绝对是可以随着市场摇摆的。而这个结论的缘起是看了周申的《如果,我不是我》。

 

本来觉得周申是很有才华的,之前的话剧姑且不论,几个月前青戏节的《秃头歌女》也还是有点意思。可惜现在看了他的新作,回头去想,《秃头》也没准只是尤内斯库的剧本坚挺,然后周申选对了题材而已。无论如何,他这回太平庸了,平庸到很主流,当然市场宠的就是这种东西。

 

至于《如果》的情节,根本就是“山寨”。杨申前两天讲,他在博里和周申开战了,而靶心就是这出“山寨话剧”。是既有《开心晚宴》的搞笑,《恋爱的犀牛》的情感;又有《哈姆雷特1990》的效果,《奋斗》的教育意义”。如此,这出话剧讲什么,也约略可以描画出来了。听很多玩儿剧本的人讲:太复杂的情节,搞不好就庸俗。而《如果》正是如此。于是这只八爪鱼一样的怪胎,还能有戏吗?所谓面面俱到很难杰出,一出戏能表达好一个主题已经足够。而《如果》是将几个元素并置,当然不怕抓不到观众。但是作为观众而言,也不过是被挠了痒痒而已。

 

当然,话说回来,山寨也没什么不好,很好。市场广泛,几乎是票房春药。所以这样看来,话剧《如果,我不是我》的名字起的真靠谱,这一回,周申就不是周申了,话剧就不是话剧了,只有市场品味是硬道理,是艺术的蓝色小药丸。于是导演所展现的“我们的本性和生活”也只能算是他服药之后,抛给市场的一个媚眼而已,美则美矣?

 

此外,很多人讲这出话剧唯一特别的地方是贯穿始终的音乐。但其实也是换汤不换药。一出话剧的音乐再好听,也难以蒙混内容的空泛。况且这出音乐也不是很好听。属于口水国的,有小面积的励志和大面积的随波逐流。而同样随波逐流的,还有话剧里那些装叉的台词。比如“很多时候,不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而是根本不知道要什么”。这种台词,貌似有意思,其实没意思。万金油,抹哪儿都行。

 

常言道:舞台上下是一个互动的结果。而看了越来越多的怪话剧之后,我真的不知道是观众培养了话剧,还是话剧培养了观众,搞得双方都很傻×。现在话剧的卖点只剩“爆笑和飙泪”了。而哭笑点不高的观众也绝对可以在这种话剧里玩儿煽情,然后最后还有教育意义!比如这出的教育意义就是“如何冲破藩篱,使我不是我”,严重心灵鸡汤。问题是,教育就那么容易?意义就那么好找?而一出用哭笑建构的闹剧,只能叫人高度疑似最后的“教育意义”不过就是一条光明的大尾巴。也因此,更可以说,周申这回给市场交出了一张标准答卷,所有时尚元素都有了,然后还能叫观众有个脑残升华。

 

最后,回想那天的先锋,其实挺有气氛的。来的都捧场,说哭就哭,说笑就笑,搞得观众都很好伺候的样子。反而害得我这种装模作样,奔着导演才华去看戏的,倒显得有些事儿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