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收购汇源----无关爱国,更象送给“爱国贼”的耳光


2009年3月18日,伴随着商务部的一纸禁令,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宏图伟业最终搁浅。自2008年9月,可口可乐提出收购方案以来,虽然网上一片喊打之声,但仍有不少经济学家和社会精英巧妙表达对收购的专业支持态度。现在似乎安静了许多。

3月22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9年会上,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再次谈及此案,个中情由值得思量。

 

此前,网民大多以保护民族品牌为口号发起抵制运动。这次商务部的否决禁令,似乎顺应了这一思潮----可是,我宁愿认为商务部的决定是出于法律考虑而非情绪。

 

民族品牌”,一个响亮的名字。但我又要问一下,“民族品牌”为我们民族到底做了些什么?中石油中石化算是民族品牌吧?可在我们的印象中,这是一个在国际油价高涨的时候叫嚣接轨、而在油价回落的时候又关门乘凉的品牌;国家电网是民族品牌吧?可这是一个员工个个中高产又以亏损要挟涨价的品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呢?你还记得我们为了这个品牌交了多少年的初装费、漫游费吗?;蒙牛也号称民族品牌,可它让我们喝的是三聚氢胺。《海角七号》片头有一句台词“操XX,台北”,面对这些企业的时候我也想说“操XX,民族品牌”。

汇源果汁到底是不是民族品牌呢?一直有人对此争论不休,因为它的股东是一个离岸公司----其实这是一个伪问题。在我的意见里,汇源果汁的股东以什么名义注册不重要,打出什么旗号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提供给下游消费者安全的质量、合理的价格;重要的是要能解决上游果农公平的原材料交易;是要能够绿色环保、依法纳税;能够证明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也可以白手起家干出一番事业或至少能够提供一个成长的平台。当然,这样的企业如果能够走出国门,那是一个惊喜,但目前也有点可欲而不可求。----这是我对“民族品牌”的定义、看法和要求。否则,如果一个企业仅仅因为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赚了中国人的钱、养肥了少数几个中国的寄生虫,那就不是我心中的民族品牌,也不值得我们去捍卫什么。

 

我承认朱兴礼是一个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作为一个企业家,最大的责任就是为股东创造利润、为员工提供就业、为国家创造税收、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到这些就够了。要求一个中国的私营企业主在国家歧视性的财政金融产业政策下,以脆弱的肩膀去捍卫所谓民族尊严,我觉得有点扯淡,这要求对他们不公平。因此,朱兴礼“把企业当儿子养、当猪卖”,在可口可乐高价要约下同意收购,从他个人角度来说没什么不对----我们没有必要在他将要暴赚的时候眼红,也没有必要在他身价暴跌的时候鼓掌----他只是做了自己份内的事情,他不是卖国贼,反而那些以民族大义要挟他的人在我看来就是“爱国贼”。 

 

当然,商务部这次祭出反垄断大旗,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我本人非常赞成。不是因为这样做保护了我们稚嫩的民族产业、民族品牌,而是因为它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商务部从市场份额、品牌影响、产业前景等三个方面认定这一并购案所形成的“经营者集中”可能影响竞争并最终侵害消费者利益,确实是反垄断法适用的一个精典案例。我由此更加期待着,商务部拿那些国有垄断企业也开上一刀。

还有一些潜规则专家指出,并购失败是因为可口可乐或汇源没有做好上层的工作,有些认为是可口可乐没有做好“民意营销的工作”,更或者是可口可乐现金吃紧故意耍无赖,等等。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的是这次事件倒似乎暗示着中国政府以后不再会唯跨国垄断资本马首是瞻,或许有时候会有回头路、有人会偷吃揩油,但我宁愿相信这是一个好的趋势,一个好的现象。

 

在这次整个事件中,我们注意到在可口可乐提交集中审查申报前后,有部分“业内人士”站在“专家”立场,顶住民族大义的口号对并购乐观其成。理由比如:果汁行业进入门槛低再大的并购也不影响竞争、汇源只是在高浓度果汁市场有优势等。照我看,这样的说法不是强盗逻辑,也是小偷逻辑。就好象美国常年派一艘侦察舰停在我们台湾海峡,然后告诉我们说,“就一艘船嘛,紧张啥,你一个导弹就炸沉了,还怕我们翻什么浪吗?没事!”

我在这里没有放马后炮嘲讽批评“专家”的意思----因为这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社会经济现象。一个象可口可乐和汇源这样的大企业,必然要有自己的代言人,就象任志强之于房地产、就象郎咸平之于中小股民一样。这个社会已经分化,勿庸讳言,而成熟的社会就应当允许有不同阶层的声音,包括富人和穷人。

我们目前要做的是让穷人说话而不是让富人不说话。只是由于我们听到的假大空话已经太多,因此我们可以要求每一个人面对公众的时候也顺便表明自己的立场,至少不要假装代表广大人民,那是欺骗而不是代表。我们也提醒普通老百姓包括我自己在听话的时候,要明白他们是在为谁说话,同时我们要找人把我们自己的话说出来,这就够了。

 

商务部陈大部长的话我觉得很聪明、也很有趣,就象是回敬了那些总拿拯救民族品牌说事的爱国贼一记耳光。看来,愚弄操纵民意的时代就快结束了----对这一点,我更愿意持谨慎而乐观的态度。(湖北武汉律师  吴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