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20日下发通知,严禁中小学挤占、挪用和截留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聘用代课人员。(新华网 2009年03月20日)
学校有岗位不要老师或不分配老师的问题,始于20世纪90年代。那时是国家推行了人权、事权的“财政分灶”体制,将乡镇级所属的学校个人员工资和人员使用交由乡镇以及承担。当时规定,乡镇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又农民上缴的“三提五统”总额的10%的教育费附加。在我国乡镇级的人口,一般在2万左右,按当时的情况,这样的乡镇,每年就有20万用于教育的资金。这样,由于对教师承担工资,所以乡镇一级的领导干部就开始了恶作剧的工作,实施“教师乡镇聘任”,工资越少,那些几乎连高中都没有上的农民和社会上的形形色色人物,一夜间就荣登了敢为人师的宝座。
去年,我在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采访,在一个边缘的山区(这里与陕西的宝鸡市接壤)调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情况,亲眼目睹了一个62岁的老师带着老花镜为学生认真批改作业。我问这个老师,老师对我说,人家都能退休,我怎么都没有办法退休,申请写了有写,但是一直不批。陪同我们的市委、县委宣传部同志说,这个老师是个好同志,乡镇上的领导感叹地说,这个老师真不容易,一辈子交出的学生很多了,他从来没有走出这个大山半步,他一生辛苦啊,原是是一个民办教师,1995年才转为公办教师。
我又问乡镇上的书记,为什么不能办理退休手续,我总感觉书记是有难言之处。
我们看完高寒地带的旱地产业发展规模后,我们返回到县城,我为在农村发现的这一现象专程到县教育局了解情况,教育局的局长说,记者同志,我们基层难啊!您说的这个老师确实有退休申请,但我们没有钱,他退休了又要安排新的老师去,一方面没有人愿意到哪里工作,另一方面,县上的财政核算就核定了我们教育系统的经费,斌且经费是按人头拨付的,他退了,在安排新的教师去,一没有教师,就是调他们去,他们都不愿意去啊,说实在的,人人都想进城当老师,但涉及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就他们乡镇也都拍不下去老师。
我的感受是,一方面,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资源的布局实在有问题,基础教育的问题就更加突出。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问题十分突出,前些年高了一个撤乡并镇,乡镇是减少了,但伴随的问题是连学校都减少了,一些地方连小学都合并了,在农村一些适龄儿童,每天早晨都要在相距4公里的学校上学。更为明显的是,在一些国家级的贫困县,有钱修广场,却没钱办教育,甚至把延续了几十年的高中教育资源借故撤并到县城,这无疑为本来贫困的农民增加了经济负担。
另一方面,国家的教育教学制度问题是导致各种问题发生的罪魁祸首。小学生不学基础文化课,学素质教育;中学属于素质教育,却搞应试教育;大学和各类职业学校属于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阶段,却在课程设置上与我国的经济发展迥然不同。到底我们的教育要怎么发展,发展什么要的教育。
温家宝总理在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一是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继续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提高保障水平。适当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认真落实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措施。在试点基础上,从今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二是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深化职业教育管理、办学、投入等体制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三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普通高校招生增量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温家宝指出,办好各级各类教育,必须抓好三项工作: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深化教学内容和方式、考试和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二要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和落实教师工资、津补贴制度。三要加大教育事业投入。今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的投入,将由去年的1076亿元增加到1562亿元;地方财政也都要增加投入。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鼓励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但为什么到了地方就变样了,问题的焦点不是政府的投入少,而是我们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不作为在作怪。
温家宝同志在有关会议上指出“同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我国社会事业改革相对滞后。”“教学不光是课程的改革,应该是整个教学的改革”这就涉及到了任何事的改革。过去我们有些不懂教育的人,倡导教育产业化,自2003年,经过多少次的批判,这种思潮从公开的地面逐步转向地下的扩招,粗制滥造的高等教育扩招,直接摧毁了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原则,以致使教育质量每况愈下,学生思想道德情操恶劣。甚至在我们的部分同学中模糊了人生观、价值观,淡化了共产主义信仰。尽管这是一个少数,但关乎民族的教育事业,出现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