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认为:“无为者,天道也;有为者,人道也。无为同天,有为同人。如人担物,两头俱在则停稳,脱却一头即偏也”。老子又说,如果两头和担子俱脱,那就回到原来的状态了。CF有的则从有无的角度闸述:“无者,明恍惚之妙也;为者,明变通之理也。”《玄教大公案》中批评了将“无为”视作“土木偶人,推之不去,呼之不来,逼之不动,块然一物”的说法,赞颂“无为”是“贵乎一点灵明,圆混混,活泼泼,无心无而为,时止时行,以辅万物之自然”。
无为成为很多人对自然界的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以及人的安身立命的基本态度。《明道篇》有诗云:“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得意忘言方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身心静定包天地,神气冲和会坎离。料想这些真妙诀,几人会得几人知。”《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杜光庭称:“无为之理,其大矣哉。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庄子》则将无为推衍到帝王圣人的治世中,认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矣”,不过帝王应该“以无为为常”,而臣下却是要“有为”的。“上必 无为而用天下,下为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汉初几代王朝,采用“无为”治术,与民休息,对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曾经有过一定的作用
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遵循事物的自然趋势而为,即是无为。并且批评了“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的思想。
当二战的硝烟还未散尽时,饱尝战争痛苦的政治家开始筹建联合国,希望它能使人类免遭战争的荼毒,但历史的发展并不以这些政客的意志为转移的,虽然世界级的战争没有来临,但是地区级的冲突却从没有间断过。更令人注目的是,另一种战争已经来临。
“战争是具有残酷手段的资本主义”在戏剧《滑稽模仿》中,主人公用这句话,为商业经营提供了一个恰当的比喻,虽然很久以前人们就把战争与经商相互关联,但从来未像现代管理词典中出现的这么频繁,
公司、企业现在已经变成接管争夺与市场渗透、价格激战与销售侦察、落井下石与巧妙兼并的综合战场,战争的定义已经融合到公司的行业,虽然,这一有趣的类似之处正是当今的企业管理者们从军事战略角度要吸取的经验教训。
商业运营就是战争,企业之间每次争夺,都有失败的一方和胜利的一方,领土就是占有的市场和特殊行业的领导地位,虽然看不到硝烟和战火,但是却伴随这暗潮涌动和风起云涌,虽不见刀光剑影,却有明争暗斗,虽没有你死我活,但是却总是兴衰胜败,所以,一个企业的成功,就以来于进攻和防守策略的混合运用
正面进攻,广告、市场调研、组织和管理。企业就是根据这些要素进行设计和实施的,也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领导者的成败。
那么,残酷的商业战争与《老子》的无为精神有什么关联吗?对商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吗?或者说,老子是从根本上就反对损人利己的商业竞争吗?
事实上,《老子》虽主张无为治国,但目的仍在救世图治,他从为官到隐居,是因为中间有一系列的社会和个人事件发生,并给老子以重大的思想影响,可以说,老子原来是入世的,避世归隐则是出于无奈,老子认为人一取法天地自然,自然界的水流花开,春华秋实,这一切都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大自然是无意识的,但处处充满了生机,天地并不想去实现什么,却有什么都实现了,人类应该和大自然一样,处处顺应自然规律,不违背自然去追求个人的目的,这样倒反而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也许是中国一种最特殊的管理手段,他咒骂了一生统治者,而历代统治者却向他讨教治国的方略。
这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治,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商业战争的哲理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