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月份以来,全国住宅市场逐渐走出春节因素的影响,成交量开始恢复性反弹,80%城市成交面积环比有所上升。久违的成交数据和暴增的看房客让全国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一种“春意盎然”的景象。这是楼市的真正转向,还是短暂的反弹?
进入3月份以来,北京、武汉、南京等城市部分楼盘已经悄然开始提价,提价幅度为几百元到千元不等。而广州的楼盘却在高调宣传涨价的消息,超过5成的在售楼盘都在涨价,而且一些高档住宅一涨就是10000元每平方米。上海以万科为首的部分楼盘近期也纷纷调价10-15%左右。
而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1.6%,为2002年12月以来首降,也是自1999年6月以来的最大跌幅;同时PPI同比下降4.5%,为连续第3个月下降,是自1999年3月以来最大跌幅。外贸进出口总值1249.48亿美元,同比下降24.9%;贸易顺差骤降342.59亿美元(1月贸易顺差为391亿美元),降至48.41亿美元,环比下降88%。1-2月份,全国财政收入累计达10239.84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315.55亿元,下降11.4%;全国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9237.27亿元,同比下降13%。2009年1-2月,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398亿元,同比增长1.0%,增幅较去年同期大幅回落31.9%。
……
一方面是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全国经济正在寒冷结冰之时,政府正在投入四万亿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另一方面却是楼市成交数据的激增,开发商悄然提价的消息。诚然,开发商想要追求更多的利润无可厚非。然而,在这些数据的背后到底表达了什么,难道楼市真能独处于经济大环境之外而不受经济危机影响吗?
不久前,万科在其业绩介绍会上则表示,最近多个城市成交回暖,主要原因是刚性需求在2007、
2008年没有得到满足,房价调整基本到位,利率优惠政策导致每月月供减少20-30%,因此大量需求在此时爆发。
而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2.1%,比1月份降幅扩大0.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2%,普通商品住宅和高档住宅销售价格均有所下降。
同时,1-2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5131万平方米,同比微降0.3%,降幅比去年全年缩小19.4个百分点;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94.86,已连续15个月环比回落。
这些足以表明,目前房市的火爆并不能认为是楼市回暖的征兆,而开发商提价的行为将使得刚刚有所松动的市场可能又将陷入萧条。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有关楼市的议题也最为关注。高房价、高土地成本成为众矢之的,已经不仅仅是开发商追求高利润的结果。特别是一份由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发布的《我国房地产企业开发费用的分析》报告中,首次公布的“部分城市房地产开发中土地、税收成本占到60%以上的比例”,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不可否认的是,自楼市陷入低迷以来,有关各地政府救市的措施最全、力度为最大。而有关政府官员为楼市摇旗呐喊的也为最多,诸如“房地产商来我市投资,赚了算他们的,赔了算我们的!”、“买房就是爱国”等等层出不穷。一方面是为了城市发展,另一方面又俨然不是在巨大的利润面前使然的结果。
在房价过快增长之时,地方政府也同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房价过快增长一方面提高了城市品牌形象,仿佛房价是衡量城市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即其他收入。何乐而不为呢?而过高房价却超出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成为压在购房者、房奴身上的大山,成为普通消费者心中难以言说的痛。在提价之后,购房者能否买账是最为重要的问题。
诚然,房地产是关乎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楼市的健康稳定、理性回暖是中央、地方乃至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大事。面对着当前经济大环境不景气、投资市场冷淡的现实,2009年的楼市将难以摆脱量升价跌的尴尬。想要楼市回暖,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国家在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基础上,合理取消部分税费;地方政府要控制土地价格、给开发商拿地信心;而开发商则要追求合理利润,在价格上让利于民。
而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购房者持币观望的态度、促进其积极出手,在最短时间内消化掉目前积压的商品房,积极开始新的项目,楼市才能真正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