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中国百年难遇的机会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余波不断,世界经济处于惊恐和动荡之中,衰退将长时间持续。中国经济虽然受到了严重影响,但是,只要我们理性思考,认清形势,韬光养晦,沉着应对,中国不仅可以摆脱经济危机的阴影,而且,可以成为迅速崛起的百年难遇的机遇。

一、认清金融危机的本质

美国是二战以来,以工业强国发展起来的。实体经济带来的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成就了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政治、军事大国的地位,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元成为国际性贸易货币。

以一国之主权货币作为世界性贸易货币本身就极不合理,本次金融危机就是这种不合理性的渐次积累而至最终爆发。

1、曾经是黄金作为世界性货币,后来,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作为国际贸易货币,但是,美元与黄金按固定比率兑换,而后,美元逐渐贬值,最终美元脱离黄金成为独立的国际贸易货币。

假设有理想黄金,即黄金供应充足而不贬值,也假设中美之间的贸易是以理想黄金作为货币(本人无意恢复黄金的货币地位,因为黄金作为货币受到资源稀缺性硬约束,屡屡造成通货紧缩,于经济发展不利),可以想象,中国如果对美国贸易顺差过大,就必然因出口过多而出现黄金作为货币的通货膨胀,即黄金贬值;美国就必然因进口过多而出现黄金作为货币的通货紧缩,即黄金增值。那么,中国自然就会用黄金进口美国更多的商品以减缓通货膨胀,美国也自然会出口更多的商品换回黄金以缓解通货紧缩,这样,贸易就会基本平衡。所以,以理想黄金作为货币,中国改革30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因为贸易不可能出现巨大失衡。

而以美元作为国际贸易货币时,则是另外一番景象。

中国出口换取大量美元,但并不引起通货膨胀,因为在中国的流通货币是人民币,美元只是作为储备货币。美国的大量进口,也不会引起通货紧缩,因为一旦通货紧缩美国政府就会开动机器,大肆印刷美钞,而且,中国大量购买美国国债,使美元又回流美国。中美之间的贸易的不平衡不仅得不到抑制,而且,更加严重。这就是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时,出现的畸形现象。

以美元作为国际贸易货币,短期来讲,对美国是有利的。其相当于美国有开采不尽的黄金(美元),只要开动机器就可以低廉地生产出来,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他国就能够轻松地获得商品。这里当然需要一个条件,就是要求美国政府保持美元的基本购买力,不至于贬值过快、过大,否则,美元会失去信用,遭到别国的抛弃。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得到的现实利益有两方面,一是无偿得到铸币税,二是通过增发货币降低流入他国美元货币的交换价值。显而易见的风险是,一旦别国不信任美元或取消美元国际贸易货币的地位,美国将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在中美贸易中,美国以美元霸权优势赢得很大利益,中国无疑是利益受损者。中国在做大蛋糕时需要免费送一部分给美国,似乎美国坐享其成,中国成为杨白劳。短期看,的确如此,但长期来看,却恰恰相反。

2、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经济的相互融合,跨国贸易和投资带来了世界经济的重新洗牌和专业化分工。

国际贸易所带来的分工遵循比较优势原理,中国作为落后的发展中人口大国,其最重要的优势就是充足而低廉的劳动力,这就决定了中国的产业国际分工是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美国作为世界最发达国家的产业国际分工则是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高端产业。然而,经济全球化不仅仅是国际贸易,也包括了国际投资。

国际投资给世界和中国经济带来了更为深刻的影响。

所有投资都是以利润为导向的,国际投资亦不例外。利润是投资的原动力,要获得高利润,一是要降低生产成本,二是要扩大市场份额。中国正好提供了国际投资的两项重要条件:低廉而充裕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和包括对外资的优惠政策,都极大地降低了国际投资的成本;而13亿人口的中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巨大的消费市场优势凸显,正契合国际投资扩大市场份额的逐利要求。

国际资本特别是投资目的地资本的大量涌入,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一方面,国际投资带来的充分就业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了消费能力,扩大了市场容量,另一方面,提供了学习外来技术、管理等的重要平台,促使中国提升技术、管理,迎接竞争和挑战,使产业得到不断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逐步转变,使中国国力得到了空前提高。

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对中国的投资往往是噩梦的开始。德国的大众公司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汽车业,其所得到的高额利润吸引世界的眼球,其后,西方的汽车业迅速逐鹿中国,随着竞争的激烈,汽车业的利润迅速降低,最后,只能获得一般利润。然而,如果你不进入中国市场,就可能缺乏竞争力,甚至惨遭淘汰。这是中国低廉的要素价格导致的低成本和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福利导致的高成本使然。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另外一个重要问题:西方产业进入中国后,会引起其本国就业的减少和产业的衰退。当西方国家同一产业进入中国后,因成本的降低而获得竞争优势,而其本国的同类产业因高福利而成本居高不下,竞争处于劣势。这就导致了本国产业的衰退甚至破产,失业随之增加。

国际贸易更多的是带来国际产业分工,而国际投资往往并不简单,会带来更加深刻的变化。从理论上讲,国际投资会使各经济体内的资源要素价格趋同

国际投资逐利必然会选择资源要素价格低廉的地方作为投资目的地,而随着投资的增加,投资目的地的资源要素价格就会逐步上涨。例如,在西方发达国家把中国、印度等国作为投资目的地后,劳动力的价格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中国在2006年时,劳动力价格提高了大约30-50%,土地的价格也在飙升。而西方发达国家因本国实体经济的衰退,失业率的增加,高福利政策也难以维持,整体上,国民待遇在下滑,而土地价格因此下行。因此,发达国家因国际投资而降低了其资源要素价格。

被作为投资目的地的经济体的资源要素价格上涨,而作为主动投资方所在的经济体其资源要素价格回落,这一涨一落,自然缩短了投资和被投资经济体的资源要素价格。

国际投资会使各经济体内的资源要素价格趋同,这是经济规律。这一规律决定了西方发达经济体的衰退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中国经济也将经历漫长的振兴过程,直到中西经济中,资源要素价格一致,中西经济才可以展翅齐飞。

3、次贷危机是什么

表面上看,次贷危机是低利率条件下金融过度创新且金融监管缺位造成的经济危机。事实上,自2000年时,美国的IT业泡沫破灭,美国经济已经走上了衰退之路。格林斯潘为了防止美国经济的衰退,通过多次调低利率,增加市场流动性以刺激经济增长,力图挽救美国经济。从效果来看,格林斯潘并没有错。但是,低利率政策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却没有对实体经济起到明显的刺激作用,而是催发了虚拟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应该看到,美国实体经济的衰退具有必然性,试图通过低利率政策阻止这种衰退是不现实的。而虚拟经济在低利率条件下却有可能发展,这也是美国具有的国际贸易货币特权决定的,换了其他国家,就可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虚拟经济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是随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衰退而衰退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本来应该双栖双飞的,难道美国的虚拟经济可以脱离实体经济的基本面而单飞吗?显然是不行的。

美国实体经济的衰退,其虚拟经济的发展是缺乏基础,但是,虚拟经济并不甘心就此沉沦。华尔街的精英们虽然心知肚明,美国整体实体经济无法托起美国的虚拟经济,但是,美国实体经济的某个行业有可能托起美国的虚拟经济,独特的房地产行业自然成为首选。虽然美国的实体经济整体衰退,但是,房地产行业却因虚拟经济的支撑一直处于上升阶段,而且,房地产行业缺乏外来竞争,更重要一点是,房地产行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所有的特点成为美国虚拟经济寄予厚望的唯一选择。当华尔街的精英们把虚拟经济的希望托付给房地产行业时,美国的虚拟经济已经沦为一场巨赌,这场巨赌的核心就是美国的房地产业价格只升不降。并非华尔街的精英们不知道其中的风险,他们比谁都清楚!因此,他们把次贷产品通过精美的包装向全世界兜售,不断地转移风险和降低自己的风险。当老百姓不能还贷时、当价格下跌时、当房子卖不出去时,一场集卷全球的金融海啸来临了。

美国的次贷危机是美国实体经济处于衰退时,虚拟经济企图阻止这种衰退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的金融泡沫,而至泡沫破灭而引起的危机。

也就是说,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早就处于衰退之中,虚拟经济的过度扩张只是延缓这种衰退,但是,却累积了更大的衰退风险。可以预见,次贷危机给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打击将是灾难深重的,而且,是长久的。

二、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应如何遏制衰退

有没有次贷危机及由此引起的金融海啸,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衰退都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不可能超越国际投资会使各经济体内的资源要素价格趋同的规律,除非中国资源要素价格能迅速提高,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源要素价格。显然,暂时缺乏可能性。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即问题的本质,才可能研究方法以遏制西方国家的经济衰退,否则,就是瞎蒙!

1、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虚拟经济予以重创,金融业如果得不到恢复将对实体经济产生不良影响,实体经济想要向前发展就会变得愈加困难。因此,首先要稳定金融业。当然,国家不需要去保所有的金融机构,因为美国的金融业发展过快、过多了。倒闭一些金融机构,保留一些基本的、必要的金融机构,使之满足美国实体经济的需要就可以了。对于保留的金融机构,政府可以采取注资、剥离不良债务等形式,恢复其金融功能。

2、美国及西方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之所以衰退,是由国际投资会使各经济体内的资源要素价格趋同的规律决定的。既然如此,那么西方发达国家是否可以考虑联合起来,把所有投资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实体经济全部撤离?其实,这没有任何现实可行性。唯一可行的是降低发达国家中国民的福利待遇,使劳动力成本降低来提高其实体经济的竞争能力。但是,西方国家都是民选政府,要降低保障水平和福利待遇,政府也只能下台,没有一个政府敢冒如此大的风险。不降低国民的福利待遇,是无法遏制经济衰退的。现实的办法是“欺骗”:用货币表达的福利待遇不变,而货币贬值。因此,通货膨胀是降低国民福利待遇的有效办法。怎样才可能引起美国的通货膨胀呢?最简单的方法是无效投资。比如,先组织人去挖坑,然后,再组织人去填坑,发给他们工资。而不是现在的奥巴马政府通过提高国民福利的水平来应对金融危机:教育投资、公费医疗投资等。因此,是降低国民福利而不是提高国民福利才是西方发达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

另外,贸易保护主义并不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而且是有害的。

三、中国应该直面自身问题,冷静思考、沉着应对才能化危为机

中国的发展得益于美元作为国际贸易货币。如果以黄金作为货币,中国就不可能有如此巨大的贸易顺差,因为黄金作为货币必然要求贸易平衡,则中国的经济就会出现频繁的波动。而美元作为国际贸易货币,中国才能拥有巨大的贸易顺差。虽然,如此大的贸易顺差会因美元的贬值和铸币税而遭受严重的损失,但是,中国经济毕竟获得了较长时间连续、迅速的发展而没有出现大的波动,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得以明显提高。

虽然,美元作为国际贸易货币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这样的发展毕竟是货币畸形带来的,必然具有畸形特点。这种畸形特点的具体表现是中国经济严重依赖出口。

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使实体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严重挤压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空间,特别是使美国经济高度虚拟化。美国实体经济的萎缩和虚拟经济的膨胀预示着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矛盾终究会爆发。次贷危机及其导致的金融海啸即是这一矛盾的外在表现形式。

基于对问题的认识,面对金融海啸,中国经济面临危机,也迎来机遇,如何实现经济的完美转型,是面临在中国政府和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1、不能过分依赖出口。

在经济危机面前,中国出口依赖型经济因外部需求的锐减必然受到重创。中国需要改变经济发展的模式,而不是停留在原有的固定模式上。我们不可能不出口,但是,我们不能过分依赖出口。所以,中国政府不需要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鼓励出口,如减少关税、增加出口退税率、人民币贬值等。如果中国一如既往地鼓励出口,西方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更加难以复苏,外部需求会继续下滑,中国越鼓励、出口越难。而且,美国经济越下滑,中国的巨大外汇储备的贬值可能性越大,对中国越不利。

2、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的必然选择。

出口导向型经济使中国经济走上了畸形发展之路:专注生产、忽视分配,内需受到严重抑制。

内需不振的原因在于:一是中国是“大政府、小社会”的结构形式,政府占有过多的资源和权力,使财富的分配倾向于政府,民众的生活水平普遍偏低,因此,内需无力形成;二是分配不公和分配不均是导致中国贫富差距过大的原因,富者消费能力有限,而贫者却无力消费,是导致内需不振的另一原因。

要提振内需,一是要变“大政府、小社会”为“小政府、大社会”。政府掌握和占有的资源要尽可能社会化、市场化;政府尽可能削减权力,精简机构,减少开支,还权于民;政府要树立“寓富于民”的思想、“民富国强”的思想,只有百姓富裕了,内需才能拉动。二是提倡按劳分配和平均分配的思想。按劳分配就是要减少按权力分配的格局,尽可能杜绝腐败。平均分配就是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建立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民众的消费能力和水平。

要想从根本上提振内需,需要从制度入手,建立公正、公平的分配制度,因此,制度建设是扩大内需之本。4万亿的投资作为应对本次金融危机的手段也是必要的举措,有利于缓解就业、拉动内需、促进增长,但是,用投资来拉动经济,也只是当前权宜之举,而非根本之策。我们知道,4万亿的政府投资主要用于“铁公鸡”等基础设施建设。与亚洲经济危机相比,其效率显然要低得多,因为当时的基础设施投资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或者说基础设施已经制约经济的发展了而亟待改善;而现在基础设施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再进行大规模投资显然是低效的。4万亿的投资是可以拉动GDP的增长,但是,庞大的政府投资必然带来一些产业的产能增长,而投资过后,这些产业又必然面临产能过剩的局面,所以,政府投资不能带来经济的持续增长,反而加强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更何况政府投资还会挤出民间资本。所以,我希望政府能够标本兼治,以利中国经济长远发展。

3、扩大金融市场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美国的虚拟经济是其实体经济的10倍,虚拟经济的过分扩张早已与实体经济脱节,爆发金融危机是理所当然之事。但中国的虚拟经济却远远落后实体经济。国有银行是中国的主要金融机构,其业务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和房地产行业。而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也带来了大部分的就业,然而,却得不到国有银行的支持,很大一部分民营企业只能通过高利贷的形式向地下钱庄融资。金融海啸来袭,许多民营企业就因融资成本过高、资金链断裂而停业、破产。为什么不建立私有股份制银行以适应民营经济的发展的需要呢?

中国的金融市场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了,或者说,已经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发展民间金融机构、扩大金融市场已经刻不容缓。

四、世界金融危机之时,是中国百年难遇之机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得到了空前提高,为中国战胜经济危机,并在危机中抓住机遇,迅速提高和壮大自己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

在这次金融海啸中,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不缺钱的国家。而欧美国家深受金融海啸之害,其资产价格大幅度缩水,而且,危机还在向纵深发展,希望的旭光还没有出现。

中国的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正是发挥功效的时候,此时不用,后悔晚矣!可以预计,美国将必然出现通货膨胀,美元贬值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只是早晚的区别而已。在美元没有贬值之前,尽可能用美元置换发达国家的优质的可流动资源,如技术、人才、管理及稀缺的自然资源,以提升本国产业的技术含量,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及加强能源、矿产的战略性储备。更何况,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各种资源价格大幅缩水,在相对低价的时候购买何乐而不为。对于非流动性资源,我们最好远离,如企图去美国抄底,购买其固定资产,像濒临破产的企业等,都将可能面临极大的风险。美国人自己都管理不好的企业,我们并不具备更好的管理能力,更何况是在异国他乡。而高福利条件下的劳动力成本偏高,投资美国并不具备竞争优势。更重要的一点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衰退将是长期的,中国才是世界投资的首选。

中国如果能大胆推进市场化改革,消除制度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以寓富于民、民富国强的思想为指导;以扩大内需、增强经济体内良性循环为目标,减少经济对外的依存度,中国经济可以摆脱西方经济的拖累、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率先迎来经济拐点,重新焕发青春活力,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

 

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件纯坏事。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过程中掩盖了许多矛盾,金融危机使这些矛盾凸显出来。早认识、早解决这些矛盾,比晚认识、晚解决要好,而且,金融危机蕴含大量的机遇,只要中国政府处理得当,这也许是中国经济百年难遇的机会。

[email protected]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