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降温,以免暴利后暴毙


 

文/蒋小华

最近,房地产的领军人物王石再次抛出“暴利论”:暴利往往暴毙,房企不能狂热。的确,从2007房地产业的狂热到今天的萧条,验证了暴利往往是暴毙。王石文章中说:

 谁都知道,暴殄天物的后果是灾难性的,甚至有可能让整个行业断子绝孙。在2006年与2007年,中国房地产业也出现了过热,暴利的诱惑极大地透支了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与住房梦,我曾用过一个词叫“心惊肉跳”。现在,我更有了暴殄的感觉,这是一个行业的大忌。中国房地产业目前正处于寒冬,然而,只是困境并非绝境。拐点与寒冬只会打乱中国房地产市场走向成熟的节奏与阵容,但绝不会改变方向。作为一家优秀的企业,冬天其实应该是反思、磨牙与苦练内功的好时候。暴利很容易让人狂热,一旦狂热则后果惨重。市场是公平的,是会报复人的,当一个行业赚钱太容易,这个行业离灾难就不远了。所以,1992年我明确提出“万科超过25%的利润不做”,当时房地产业正火得一塌糊涂,一片哗然地嘲笑我们无能,但这个无能让万科躲过了1993年的危机,在房地产泡沫破裂时得以幸存。

 其实,“暴利论”不只是在房地产行业,同样适合其它的行业,包括今天所从事的教育培训业。许多年前,对教育培训的“暴利”就深感忧患,如果不及纠偏,这个行业迟早会翻船。可以说,目前已出有种种的迹象。稍做观察,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高昂的学费总是让人不堪重负,特别是农村孩子上大学一直困扰着中国的父母们,而今天的结果却令人有点可笑,“寒窗苦读”的大学生们居然找不到工作,甚至还出现不敌农民工的现象,这是教育业的悲哀。人们难免开始怀疑大学的教育,尤其最近关于这方面的置疑声特别多,国家不得不从教育体制上进行改革。

 尤其是已市场化的非学历教育,这些年,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企业对管理需求越来越大,就让管理培训业如雨春笋般地发展起来。那么,培训业如火如荼,经常会看到或听到,某某大师一天的课酬5万、8万,甚至爆出20、30万的天价来,学员上几天课要缴上万元、甚至好几万。我认为,这都是不正常的现象,至少与今天消费水平不匹配。当然,不排除某个别人因为听进去某大师的一个观念或方法,让企业产生10或100倍的价值,但毕竟这是极少数的。因为高昂的培训费自然让人产生高的期望,而事实上,学习与提升绝非一朝一夕,结果是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特别是像类式成功学的课。

 在暴利面前,稍微有点基础的人就争先恐后地跳进去“抢食”。更有意思的是连中国权威学府像北大、清华等高等也开出门类繁多的总裁班,不少学校的教授纷纷出来“传今授道”、“指点迷津”,赚取高于学校数倍的报酬。当然,高等学府进入非学历市场,其本身本没有错,但是,只考虑以赚钱为目的,就值得思考,难怪有人将清华、北大告上法庭。前些年,北大、清华及其它高等学校的有关部门也找过我,谈合作办总裁班的事宜,同时,我也在某些总裁班以客座教授的身份上过课,完全深知其中的不足之处。这当中,不乏某些唯利是图的人,其本身就是暂时“混水摸鱼,大捞一把”,市场不好时就立刻掉头。结果,造成人们对管理培训业效果的怀疑,整个培训市场的口碑都很糟糕,培训市场进入了低谷。

 培训业是实实在在的行业,不能像娱乐圈一样产生“泡沫”,大师可能会成为名人,但绝不是过分包装后的“名人”。学费高、课酬高是老师水平的体现,但不是追求的终极目标。随着企业对培训的认识越来越理性,同时金融危机的到来,不少“大师”们的日子不好过了,高昴的课酬费让企业承受不了,高处不胜寒,即使想下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何况,对“大师”的期望已不再是从前,金融危机一来,许多的培训机构也难逃厄运,纷纷倒闭。本人也是做管理培训业,以此自省并呼吁同业共同努力不落今日房地产业“暴毙”的下场。教育培训业亦需要冷静思考,给自己降降温。

 房地产业、教育培训业如此,其它行业也一样。东方早报开展的“3·15暴利行业揭秘大调查”显示,近4000位网友投票,从26个候选行业中选出2008年的十大暴利行业,依次为房地产、眼镜、殡葬、通讯、药品、高速公路、化妆品、教育、婚纱摄影、网络游戏,房地产业位居十大暴利行业之首。“泡沫”背后就产生暴利,那么暴利的背后将会是暴毙,一点也不假。如果此时你从事的行业到达狂热的阶段,那就要小心了,如同炒股票,大涨的背后是大跌,大跌的背后可能是大涨,做企业更是如此。彼得•德鲁克曾说,企业的问题不在于如何获得最大利润,而在于如何获得充分的利润,以对冲经济活动中的风险,从而避免亏损,追求利润最大化已不再是经营原则。如果发现你的行业赚钱太好赚时,几乎狂热,不妨来一次降温,以免某些运气或者泡沫冲昏头脑,落个“暴毙”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