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本能、道德情感、道德理性


道德本能、道德情感、道德理性
  
  章星球


人的道德本能或道德情感到底是什么机制造成的,是上帝还是进化的结果我们尚不可知,但人的道德实践却是可以被观察和评价的。这和一台电脑一样,什么原理买电脑的人可能不知道,但电脑的用处对他就是可知的,评价电脑的“好坏”也是可能的。


道德的客观性其实是源自人的道德本能,孟子的“四端”说实际上就是对道德本能的认识,仁义礼智则是基于道德本能的自觉。人的道德本能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但人的道德自觉却有可能因为人的智识的有限性和多样性,或者偏离道德本能(如道家所说的因“智”而“伪”)或者达到更高层次——圣人、君子、真人,或者——优秀的公民?人的道德本能因而可以成为道德评价的主要依据。 我主张建立这样一个认知次序,道德本能——道德情感——道德理性,对这三个概念进行界定,有助于我们认识道德规律。我认为人兼具生存本能和道德本能,而且这不是人类独有,人的生存本能保证个体的生存发展,人的道德本能促进族群和社会发育。范跑跑的问题,在于以生存本能否定道德本能。所以,其实他自己也是矛盾的,他对他的观点并没有信心,他说,如果是他的老婆或孩子——为什么老婆孩子就要去救呢?把道德理解为对他者利益的兼顾性,就很容易得出范跑跑行为的判断标准,——并不要求他舍己救人,而只看他是否尽量做到兼顾他人,我曾经据此探索过“道德能力”——05年在《报告文学》出了一个增刊,很显然,范跑跑是一个道德能力低下的人。道德本能,也是一种“能”,是道德能力的来源。 如果把道德定义为对他者利益的兼顾性,则只顾自己求生是不具任何道德性的,这样的话范跑跑不能拥有多少道德辩护的空间,但他拥有权利辩护空间。企图以生存权利为范跑跑确立多元道德中的一席之地,都成为错误。因为生存本能指向的是权利而不是道德。我们说范跑跑违背了底线道德,这一论断也完全可以成立,因为底线道德要求对他者利益有最低限度的兼顾性,例如他在跑的时候喊一声:快跑。所以,如果我们以对他者利益的兼顾性来定义道德,则道德评价甚至可以区分出正负值,显然有客观评估的可能

评价道德的主要依据,一要看它是否破坏普遍意义的的个体自由,二要看是否有利社会整体的功利目标。强制性地要求舍己救人,和不顾一切地逃命,都可以看作“不好”的道德。 道德本能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道德情感则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因而形成多元价值观,但各种价值观并非没有“好坏”之分,因此我们进而需要道德理性,运用理性和逻辑,以道德本能和社会功利为客观依据,对各类道德情感或价值观作进一步疏理,以筛选和推广那些“好”的价值观。



人类理性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但人类理性的道德实践能力却是可知可见的。人们热衷于对某些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本身就反映了道德本能存在的事实,我们能做的不是否定道德本能,而只能是在道德本能的基础上追求道德理性。 人类也正是道德理性或道德自律成其为可能,才使得人与人的平等权利以及法治和自由成为可能。如果道德只具“维护相应的政治制度体系”的功利性,而不是源自人的“善良意志”本身,或人的本能中不存在兼顾他人利益的元素,则一切人都只是一切人的工具,“人是目的”不成其为可能,现代文明的基石也被粉碎,人类只能走向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 罗尔斯所说的公共理性,就是一种道德理性,罗尔斯认为,如果公民缺少公共理性民主与自由社会就不可能正常运转,所以说,否认了人兼顾他者利益的可能性即人的道德本性,也就否认了民主和自由的可能性。  

既然每个人的利益理性对利益本能的超越有可能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则我们同样可以相信道德理性道德本能的超越也使人更大限度地兼顾他人利益也成其为可能。所以说人类的道德实践因道德理性的存在,一样是可以找到提高效率的办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