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嘴馋,嗜甜食,时值三年自然灾害,食物短缺,故对盛产醪糟的大竹心向往之,以为大竹人终日都能饱食那甘之如饴的糖水水,过着神仙一般的日子。
长大后,1966年的盛夏也曾去过大竹,那是因为躲避文革之灾去通江而路过。尘土飞扬的街道,斑驳陈旧的房屋给我留下不太好的印象,甚至都未能品尝到少年时梦 寐以求的那种带着酒香的食物,遗憾可想而知。眼中也未曾见到多少青翠之竹,甚至纳闷:此大竹徒具虚名耳。
及至40年后再去大竹,方知少时的太天真与今日的愚钝。兴许我原本就生在缺吃少穿的年代,故对美食情有独钟,却不知早在武则天当权的年代此地即已设县,因其境内“竹多且大”,故名大竹。一县既以竹得名,其竹怎不了得?当我等走进那浩大磅礴、绵延百里的绿色海洋时,才体会到自己的无知与浅薄。印象中只有蜀南竹海,乃至永川茶山竹海,哪来大竹竹海?可这五峰山竹海分明就在你眼前,万竿绿竹挺拔向上,直插蓝天,重重绿色的波涛向大山的远处涌去,无穷无尽。同行者告诉我,这竹海是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一部分,其声名虽不及蜀南竹海,但它的历史渊源,文化积淀却不在其下,发达的农耕经济给它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史载可上溯至秦汉。
其实,最让人称奇的是位处大竹西北的清河古镇。被谐称为“范哈儿”的抗日名将范绍增果真是个不同凡响的天才,他居然让中国西部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乡场小镇,穿上了古希腊风格的洋外衣。于是,一群群头缠白帕、身背背篼、长袍大褂的村民,走在了这么一条西不西中不中的小街上,那是一种怎样的风景?要知道,这是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内地的穷乡僻壤啊!就这样,范将军留下了一段历史,也留下了说不尽道不完的传说和故事,任由后人去编撰、演绎。
大竹辖地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逾百万,物产丰饶,人杰地灵,非我一篇短文就能叙及。然而必须提到的是它的苎麻,这种其貌不扬的草本植物(外国人称之为“中国草”)挑起了大竹经济发展的重担。你走到大竹的每一个地方,都会看到它在生机勃勃地成长,而每一个大竹人都会说大竹是中国苎麻之乡。苎麻编织了美丽的衣裳,也编织了大竹人的梦想。
然而我要赞美的,是大竹人的精神,是大竹人开阔的胸怀。我不止一次听他们说,大竹要“依托成达、融入重庆”,“大竹要做重庆的后花园”。他们看准了3000万人的大市场,看准了重庆直辖市的发展势头,要搭上这班势不可挡的改革快车。
大竹人的目光是敏锐的。我想,用不了多少年,这种敏锐会给大竹带来更灿烂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