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票难求”是因为票价太低


 一票难求是因为票价太低

 一年一度的春运又开始了,一票难求的季节又到了。为了回家,许多人不得不通宵达旦排队买票。就在数天前的一个凌晨,杭州火车站发生一起悲剧,一位大伯通宵排队买票,猝死在售票大厅。本想回家,谁知却因一票难求去了天堂。
   
任何商品的短缺都只有通过涨价才能减少多出的需求,和/或增加短缺的供应。从经济学上讲,一票难求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价格过低。
   
有人将一票难求归因于黄牛党,那是没有道理的,因为黄牛党不止一个,不可能垄断市场,手上的票最终也要卖出去,所以黄牛党不会减少票源。黄牛党的票价实际上更接近于市场的自然价格,否则就没人买了。黄牛党实际的角色是代买代卖。有人从黄牛党那里拿到票,就减少了售票厅窗口排队的人数,通宵排队买票的人就减少了。黄牛党不能为火车的拥挤状况负责。不过即使窗口没有排队的人,只要票价低于市场的自然价格,有套利空间,黄牛党同样会存在。笔者也不喜欢黄牛党,原因不在于他们代买代卖,而在于不是谁想作黄牛党就能作黄牛党
   
有人建议买票实行实名制,实名制能够增加票源还是减少车票的需求?无非是再增加一点购票成本,让排队等候的时间更长而已。
   
又有人说,铁路是一个垄断行业,票价再高也不一定能增加多少供应。这样的人是没有看到铁路和公路、航空的竞争。火车票涨价,就有更多人坐汽车,坐飞机。即使真的不能增加新的运输能力,难道不会减少乘车的需求吗?不要用什么刚性来说话,我只问如果今天100元的票价涨到1000元,你也非得在这个特殊时刻回家,就不能提前两天或推迟两天?
   
笔者也是一名在外打工的打工者,没有什么社会关系,也没有多高的收入,现在也正为买不到回家的车票而烦恼。车票涨价我也要多掏钱,但理智告诉我车票涨价对我并非完全不利。是的,票价每涨一分钱,都得直接由我这样的人掏,可如果因为票价太高使我外出打工还不如留在家找点别的事做划得来,我肯定毫不犹豫地选择留在家乡。这样的话,继续跑到外面打工的人就少了,我原来打工的位置的工价就要上涨。所以,看起来从我口袋里掏出来的钱不一定完全是我的。羊毛出在羊身上,老板要将我从湖北弄到浙江,就得让我从浙江拿到比湖北更多的东西。
   
从老板的角度讲,应付车票涨价也可以有一些办法,比如提前赶在车票涨价前放假,或者干脆将企业办到工人的家门口,实在没有办法也可以将生产的产品提提价。
现在看看便宜下来的车票是怎么一回事吧。我们知道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某甲所占的便宜必然有某乙受到损失。亏本的生意谁也不会作,也作不了。车站今天卖的票便宜,明天就必然贵,或者政府就要补贴,总之他必然是要想别的办法弥补回来。如果采取平时高价的策略,那今天便宜下来的就是平时高了去的,如果采取政府补贴的办法,政府的钱就是纳税人的钱,整个社会并没有拣便宜。
   
难道说这是个简单的左手换右手的游戏?不是!将钱从左边口袋搬到右边口袋,不可能不付出代价。如果票价本来合适,就既不会出现一票难求,也不会有票卖不出去。 一价定律告诉我们,同一种商品在同一个市场只能有同一个价。当售票厅卖出的票是一个价,而坐车人愿意出的又是一个更高的价时,套利空间就出现了。简单的说就是,售票厅卖出的票可能是60元,而在买票人那里却值100元,如是乎很多人愿意忍受通宵排队的痛苦,或者花100元以下的价钱从黄牛手上买票。简单的说就是,这里的便宜不光是从别的地方挪来的,要拿走实际上还必须额外付出代价。央视《新闻1+1》的调查告诉我们,只有15.4%的人认为通过正规渠道可买到火车票,可见得有多少人必须在正规票价基础之上额外付出一些代价,比如人情或者钞票。
   
有些代价可能比我们上面说的更隐秘。比如如果是政府的补贴使低价成为可能,那么就等于是政府补贴了打工所在地,而由全体纳税人承担了这一费用。这其实不仅是一个公平的问题,而是必然导致整个社会效率降低的问题,因为两地本来的比较优势不能充分发挥。这里还不包括政府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损失。
   
既然一票难求是因为票价太低引起,社会整体不但没有从这个低价中获益,反而付出了许多额外的代价,那为什么又有那么多人支持这种作法呢?这是因为有人从中看到了好处,这其中包括坐车的人,而忽视了那些看不到的损失。承受这些损失的人不能直接看到损失正在发生,当然很难提出反对意见。
   
本人不是经济学家都可以看出的这种简单问题,在很多经济学入门书里都有,但真正指出来还是有些风险的。去年有位真正的经济学家说春运票价太低,被骂为富人服务,我也准备接受这样的辱骂。